现代矿物学的相关教材资料中,把玉分成硬玉和软玉两大类,翡翠属于硬玉,而和田玉属于“软玉”。对此,从来没有人提出过质疑,可是,和田玉的硬度和翡翠不相上下,为什么一个叫‘软玉’一个叫‘硬玉’?中国自古就没有把和田玉叫‘软玉’的传统,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软玉”其实是个外国人起的名字。1846年法国矿物学家德穆尔将和田玉命名为nephrite。nephrite和透闪石一样仅仅是个矿物学名称,没有任何的文化含义。但这个词到了日本人那里——1914年铃木敏出版的《宝石志》,就被翻译成了带有某种负面色彩的名称——软玉。
和田玉的硬度要比钢铁大得多,谁要是觉得和田玉软,可以用脑袋去试试。那为什么日本人人要用“软”来命名一种比钢铁还要坚硬的东西呢?
有人会说,其实软是个中性词,没有任何情感色彩在里面,而且和田玉温润内敛的气质的确是和“软”有某种联系。
真的是这样吗?那我们能夸性格温润的人叫“软人”吗?呵呵。
日本人翻译的这个“软”字,放在和田玉上的确不是什么好名字,这一点估计日本人也知道。而之所以要那么叫,就是因为日本人很清楚和田玉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就如同日本用“支那”称呼中国一样。过去日本都以“汉”、“唐”、"宋”、“明”等方式称呼中国,但在甲午战争后,便开始使用“支那”一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之后,“支那”一词才从日语的正式场合中被迫退出,只为部分日本右翼反华人士以及激进台独支持者所用。
称和田玉为“软玉”,他们可能是故意的。
玉文化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是我们文明的一块奠基石,世界上没有别的民族和国家有这种文化,它已经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了,我们的先贤对和田玉作了多少精辟的论述。而现在我们真的要轻视这七八千年的文化传统,去迁就一个摒弃了玉文化精髓,出现才一百年的所谓惯例“定义”,甚至视它作“惯例”,这真的合适吗?
这叫妄自菲薄,这才叫违反惯例吧?博观认为,“软玉”之称,有待商榷。
所以玉器以往的图录中,都没有将拍品标注为“软玉”,而是尽可能准确的将它们分别标为“和田玉”、“和田玉籽料”、或者按照颜色标明白、黄、青、墨玉等等。
我们区分玉质的标准,恰恰是依据几千年来中国人收藏玉石的惯例,因为“约定俗成”的概念,往往是民间智慧沉淀的结果,也是根植百姓心中,最质朴、最真实的文化精髓。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