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石之美者为玉。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所以早在上古时期玉就成了人们的装饰之物。除了装饰,玉器还会作为祭祀、兵器、实用之物等。
周朝重礼,在政治、社会生活中,各种礼仪规范无处不在。随之,玉器慢慢被人格化、道德化,成为高洁、忠诚的象征。这就是玉德之说!
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玉德进行了系统化的论述,提出了玉之九德,记载在《管子》一书里: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容也;叩之,其音清搏彻远,纯而不杀,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室,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管仲
后来,在中国传统的主导思想儒家学说里,孔子提出了君子如玉,玉之十一德。《礼记》记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这与九德之说大同小异,但两者很多的对应都有点牵强附会,所以到了东汉,许慎将其精简,在《说文解字》里提出了玉之五德的说法: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许慎
就是说,玉的温润与仁者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相通;看到玉的表面大致就可以知晓它的内部材质,表里如一,这与正义、坦荡的人相通;敲击玉,声音悦耳远播,这与一个人的智慧、情商相通;玉的坚硬与勇者的刚强相通;玉被人断裂后,裂口虽然锋利,但摸上去并不会对人有所伤害,这与人的宽宏大量、高洁相通。
五德之说虽然依旧有些牵强,但不那么玄了,后来也被人广泛接受。总之,就这样,玉成了高尚人格与美好的象征。与香草美人一样,成为古代文人反复歌咏的对象,也得到大众的追捧与喜爱。
佩戴玉饰,或者家中摆放玉器,是一种时尚,一种对高尚人格的信仰与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的标榜,一种姿态。这种玉文化信仰是玉器经久不衰的内核与重要原因。
当然,辟邪、保平安、装饰也是玉器受欢迎的因素。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