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华老师对玉雕创作的现状进行剖析

海派玉雕评论家—陆华,中国当代著名玉雕艺术评论家,同时就任中华古玩城秘书长,上海工艺美术学会玉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海派玉雕协会理事等诸多业内权威职位。几十年来,他对玉牌的传统题材进行不懈地挖掘,同时在上海主题创意及写意阴刻的工艺表达和艺术表现领域进行不懈地探索,在海派子冈牌方面,他具有极深的造诣。

艺术品之称,多数玉雕不可承

“艺术”是对人类精神美感的一种征服,是人类审美世界中的最高标准。它最伟大的力量在于能将千万种不同的情感融会于所有的平凡或不平凡中。艺术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但对于真正的艺术,任何一个人都能感受得到,这就是它的最奇妙之处。

艺术是大世界,也是小遇见。我们将许多东西称之为“艺术品”,只因为感觉它是,这是一个感性的认知与选择。但艺术绝不是纯粹的感知,它同样需要理性来加以鉴别。那么,玉雕作品就一定是艺术品吗?陆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很显然,在陆华老师看来,“玉雕艺术”这四个字不应该这么干脆的组合在一起。他认为玉雕只有去除了实用价值之后才能称之为艺术。并以汉玉示例,在古时,玉雕件的实用价值是占首要位置的,祭祀、兵器、酒杯等,其实用价值显而易见。只是到了现在,这些玉雕件被出土了之后,便已经失去了实用价值,这个时候才可以称之为艺术。那么,怎么给当代玉雕定性呢?陆华老师直言不能以“创作”来评价玉雕的好坏,并且将玉雕分成了三个类别:

(1)产品——换句话说就是商品,而且它所占的比例达到99% 。

(2)作品——一个玉雕件只有同时包含艺术、情感以及丰富的表现力三者在内的时候,才是玉雕作品。

(3)艺术品——玉雕艺术品的存在是极少极少的。想要创作出一件玉雕艺术品,艺术情怀和“有反映的表现”二者不可缺一。

如陆华老师所说,中国当代玉雕的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大的期待等着中国玉雕人去实现。

以谦虚的态度进行玉雕创作

《老子》有言:“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有虚心旷意之解。身处尘世,行从各业,或因成败,或因得失,多的是快意和苦楚。所谓成时傲,败时恼;得时极乐,失时极殇。

以艺求成的人,更是如此。中国玉雕走到现在遇见了多少子子辈辈,这些玉雕人或小有名气,或盛誉加身,实不少矣。他们以玉为伴,在创作的过程中,更需要保持这种虚心旷意的心态,无论何时都要将玉雕艺术奉为首位,将名利放于身后,这就是陆华老师所说的:以谦虚的,甚至是自卑的心态去创作。

“我的定位就是做玉,从十几岁起我就开始做玉了,后来又画画,做报纸,出书等等。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玉石行业的现状以及我能做些什么。做玉真的是让我感觉最踏实的事情,我之所以喜欢绘画、书法、玉雕,是因为我觉得它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陆华老师的观点告诉我们艺术是多触角的,它寓于任何一种可能的事物中,并且与生活相互交融,生活是艺术生长的土壤,艺术来源于生活,却也反映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厚重且多彩的,它本身所蕴含的包容性也是无法估量的。那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中,作为背负着传承使命的玉雕艺术家们应该如何去适应,去选择呢?陆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相同的事情,每个人却各有看法。就拿东西方的文化价值取向来说,西方社会是科学的,理性的,量化的。中国社会却是感性的,讲究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共鸣,因此我们的社会多说道德、伦理等这些比较模糊的情感,虚无的主义。

中国现在的形态是历史上变革最快的,也是变化最大的一个时代。而我们作为渺小的个体,确实很难去适应如此大的变革。但是,如果你作为一个艺术家而存在,那么现在就是你要作出反应的时候了。因为我觉得当代玉雕的艺术家得到的太多了,实际上创作的是商品,但是这些商品却套上了艺术的光环。这就是不得不说的现实,所以我不断地强调着玉雕是需要回归艺术。”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