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玉,靠缘分,玉自然的美和雕琢后的美是相辅相成的。每个经手玉的人,都是与此玉结缘的人,是这块玉这个阶段的守护者。一块材料是有独立人格和独特的美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去彰显玉最美的一面,同时解读玉的过程对我们自己来说都是修炼,这是一种双修。

■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做商品,百分之十八的人在做工艺品,而我是在做作品。现在大多数人拿到一块玉之后最多的是在切手镯,其他人会根据自己技能的水平和范围来进行雕琢,比如会雕佛的雕佛,会雕花鸟的雕花鸟,雕的好坏跟技术水平有关,而题材是受局限的,因为玉雕师本身的技能不一定全面。

■读一块玉要一两年,很少有人沉住心境,就那么几个人能用心去做。其他人不是不用心,而是与人的能力有关,有人也想做其他的创作,但是技能有限,只能雕自己最有把握最擅长的。而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是将这个层面提升为“读懂玉”,兼具“美感”。这是极难的。

■玉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整个人类中,只有华夏民族对玉有深刻的理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一直在尽心推广“玉文化”,就是希望不浪费八千年玉文化的资源,不单纯因为玉好看,我想让玉合理并最有价值的存在。作为一个雕刻师,我们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去付出,我想这才能做好这件事情。

■从玉的发展史来讲,它每个时期都有这个时期特有的作品,如果我们一味复制老祖宗做的东西,那它可能会出现一个断层。所以我一直在探索,这个玉雕到底要怎么创新,改变下形式就算创新么?其实不是,我觉得能把这个时期的信仰、思想,或者人文的东西表达出来才算创新。

■现代人对玉的价值,都走到了一个支脉上面。一谈到玉,多数人首先是谈价值,然后是求富贵,保平安。其实从玉的发展史来讲,它主要是个文化方面的东西。当年老祖宗发现这个石头,首先认为它是一个通灵的东西,此后又经过了玉石的德喻系列。现在是经济社会,整个玉石行业也是把玉石当一个挣钱的东西,其实这是一个死胡同。好的玉石资源会越来越少,但文化和创意是无限的。并且一个材料的好坏标准其实是人为制定的,往往一个不经意的材料也能做出很好的作品。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