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玉如做人,玉品如人品。”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学清仿佛就是为玉而生,其人如玉,其玉如人。不擅言辞、行事低调的他,专注于自己的玉雕事业,用玉雕作品诠释着自己的如玉人生。
“做玉如做人,玉品如人品。”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学清仿佛就是为玉而生,其人如玉,其玉如人。不擅言辞、行事低调的他,专注于自己的玉雕事业,用玉雕作品诠释着自己的如玉人生。他的作品常取材于唐诗宋词,历史典故,风格清秀俊逸,且多以“成套成组”形式呈现,气势恢宏,人文气息浓郁。他专注于独玉,因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魅力,用刀笔雕琢、表达对艺术、对人生、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钟情独玉,突破传统
董学清出身玉雕世家,从祖父辈开始,家里就开始做玉雕生意。董玉清14岁便开始学习玉雕,16岁出师,18岁在玉雕界已经小有名气了。在玉雕之乡镇平县,一家三代做玉雕并不稀奇,他刚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那个时期的作品比较简单,工艺也简单,工具是脚踏的,原始而落后。作品都是镯子、头饰等,也没什么新意。”
父亲的愿望是将它培养成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但董玉清不愿意墨守成规继续走传统的老路子。董学清善钻研,而独玉的丰富色彩令他着迷,在继承与创新的路上与父亲发生分歧,他不愿意再受父辈的束缚,于是离家独自创业,发誓要干出一番成绩。
独自创业的董学清,前期的创业之路非常艰难,但是一旦经济有所好转,最先想到的便是去买好的材料。雕刻出来的作品,只要能卖钱,都会卖掉,以保证后续生活。而且,市场上需求什么,就会先做什么,当时传统题材的市场接受度相对较高,董学清迫于无奈,为了生活,只能暂时先迎合市场,做一些以传统题材为主的中型摆件。
当董学清做玉雕不需要再考虑市场的时候,他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在创作思路、创作手法上也逐渐地发生变化,从山水到人物,再到后来的“童趣”系列、“人生百态”系列,再到后来的更大型的系列作品,他在逐渐地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董学清并不擅言辞,而读懂他,可以通过他的作品了解到它的如玉人生。
不拘一格,因材施艺
独山玉色彩非常丰富,很多都以大型作品出现,而董学清的独山玉作品,创作了无数的小件作品。董学清的作品题材以人物和山水为主,即使是边角料,照样可以将其雕刻的栩栩如生,如他的作品《人生百态》系列,雕刻了一百多个人物的面部表情,各种喜怒哀乐,那个时候的董学清正处于转型时期,人生百态的制作是他内心挣扎的一种外在体现,各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个中滋味,无法用语言诉说,只能通过作品言传。利用独山玉的小边角料,他还做了各种造型的大大小小的脚丫,他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必定会留下不同时期的脚印,他做了几百个不同造型的脚丫,就像人一步一步所走的路,或艰难或顺畅,或曲折或坦荡。
而这些小把件的独山玉作品,在以大型摆件占领主导市场的独山玉作品中,显得尤为独特,令人眼前一亮。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一直获奖不断:2003年,《三顾茅庐》获第二届中国玉石玉雕作品“天工奖”银奖作品;2006年,《苏武牧羊》又获得第五届中国玉石玉雕作品“天工奖”优秀奖作品;2008年,《江雪》获第四届“陆子冈”河南省玉雕精品展银奖作品;2008年,作品《羞》获第四届“陆子冈杯”最佳创意奖;2008年,作品《十年寒窗》获第四届“陆子冈杯”最佳工艺奖;2009年《皇天后土》获中国玉器“百花奖”银奖获奖作品和河南省首届工艺美术大师玉雕精品展铜奖作品……
而今,他一直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作品“蝶恋花”运用原石的皮色,雕刻了一个面容清丽、神态安详的女子,作品线条流畅,发丝如缕,运用原石皮色做成头巾意象,手法恢弘大气。女子下巴左侧因为石头本身有裂,根据原有纹理雕刻一直小蝴蝶,蝶恋花的意境跳跃眼前。
作品“玉壶”,兼顾了实用与艺术,玉壶外雕刻山间即将融化的冰雪,春天的绿意若隐若现,而以“小塔”作为壶盖,整幅山间雪融图的画面感顿时增强,跳脱的意境,仿若置身山间,春寒料峭之感油然而生。
系列成套,气势恢宏
潜心雕刻的董学清,现在有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就是将作品以成套的形式呈现。虽然这样的作品会历时更长,石材更加难找,在选材上局限性非常大,“一整套的作品,从开始到完工,需要好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因此,在创作的同时,他也专注收藏各种各样的独山玉材料,这样对系列作品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现在,他已经收藏了约有几十种不同的独山玉石材。 作品以系列成套成组的形式出现,在早期作品《人生百态》系列、《童趣》系列等就可见一斑。童趣系列的作品,刻画的场景大都选取他童年的各种生活场景,孩童们做游戏,玩风车、折纸飞机等,题材非常广,而且有着浓浓的生活味儿,将人拉回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当中。
而且,除了具有童年趣味的“童趣”系列,他还从历史典故、诗词歌赋、万水千山等中攫取题材,如作品《江雪》、《千古一帝》、《观沧海》、《竹林七贤》、《苏武牧羊》、《八大山人》等。一切皆运用自如,他对玉材及色彩有着一种异乎寻常的解读力,在与每一块玉料的交流中,他都能很好地把握其特性去因材施艺,通过其灵巧的双手,唤醒一块块沉睡的美玉,更可贵的是他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上的表现力,而是尝试通过作品传达或情或趣,或感或思,或意或语的文化深层诉求,从而使他的作品不仅有了生命,更有了思想,达到了从形到意的转换目的,更增加了玉雕作品应有的艺术冲击力和文化感染力。
为了创作更好更多更能体现自己风格的作品出现,在未来,以“成组成套成系列”呈现的作品会更多。他最近正在创作的作品“百鸟朝凤”系列的作品,有一百多只各种不同的鸟组成,目前这组作品已经完成了有三十多只,在未来,这组作品的任务量还很大。他在不停地用玉雕作为语言,用质朴、真诚、特立独行的姿态阐述自己对玉雕、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