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心雕意,雕人生之玉

玉是大自然产出的一种矿物,在自然界中被发现的矿物已有3000多种,可做宝石原料仅230余种,而国际市场上主要的中高档宝玉石也不过20余种。玉的稀有性和其本身质地细腻、颜色和光泽喜人的特点是玉具备“珍宝性”的体现。在中国玉文化已有7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把玉奉为道德的楷模,并演绎了许多美丽的传说,作为礼器、信物、陈设等玉制品,中国人历来信仰“君子比德于玉”,以玉石之美表达对自身的赞美之情。玉雕是以俄罗斯的白玉碧玉、中国的和田美玉和缅甸的翡翠、东北的岫岩玉、河南独山玉等稀有宝玉石原生资源为载体,经过艺术家的精心打造,量料取材,因材施艺,简朴雕刻与情感融合,潜移默化的赋予艺术语言,以求天地间之大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雕刻艺术在逐步的、更多的走进大众生活,走向世界。

龚富强先生崇尚自然,由此作品更多的是花鸟、动物,大自然创造的美给人一种“震撼”的美,天工造物、鬼斧神功让人惊叹于天地造物的神奇。而有工艺的东西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体现。比如说古玉,没有人对他的材料进行批判,而是更为的注重它的历史意义。远古时期人们对玉石材料的理解、分类、定位是没法和现代相比较的,所以“石之美者谓之玉”。而他雕刻的图案美轮美奂的工艺就成为传达信息的载体,是后天研究历史的依据。它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他用无声的语言讲述一段历史。展现那个时期的人文面貌、民风民俗。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人的也将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因此,也就有了玉不琢不成器的理念,玉器融入了文化内涵。

一件成功的作品,它的思想、诉求、工艺、佩带等等都具有中国古老的随喜追求和道德表述,这种存在于血液中的融合与统一,龚富强是极其明白的。这也是他在玉雕探索中行动、远征中领悟的动力。近几年,龚富强在作品创作中更注重把握现代审美的大局。他认为关注一件艺术作品的背后价值和意义,要远比作品本身造型和做工重要得多,玉雕艺术的语言并不单纯是雕刻技巧的反映,更多体现的是实在的艺术修养与功力。如果没有“眼界”和“天功”这两种因素,那么作品中由型入境的艺术形象将无从产生,更谈不上激发观者的情绪,产生共鸣了。

在玉雕的创作中要排除一切干扰,进入艺术构思的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就是“无所待”的状态,是“游”的状态玉雕的创作需要“无所待”的精神状态,如果不能坚持“无所待”,必然会为客观所累,那便不能进入到自然、天然、超然的境界。无论是精神还是创造力都会受到约束,从而影响了对审美客体的创造,也就不能在最后释放出最完美的审美愉悦。

庄子称颂梓庆的技艺高超,但对他的心理状态更加赞赏,这种心理正是“虚静”的表现。虚静思想是主体进行审美或艺术创作活动时必需的心理状态,它要求主体超脱世俗,忘其身后,心怀空明澄澈,从而获得精神解脱和心灵自由,这和“心斋”、“坐忘”又是一脉相通的。

玉雕,一门传承了八千多年的技艺。用天赐的瑰丽宝玉,大地的精灵、舍利;用敬畏之心、虔诚之心、感恩之心;去创作、去诠释、去传承、去弘扬古老的中华文明,是新一代玉雕人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作为玉雕从业者,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来说不仅是掌握了一门赖以生存的技艺,而且通过每天和美玉的亲密接触,以玉为师、为友,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树立了传承玉文化传统,弘扬玉文化精神的人生理想。对于一个玉雕大师来说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必须和必要的事情。有了这些学问不仅能提升玉雕作品的内涵和品位,在作品上才能体现出玉雕创作的宽广博大的艺术情怀。初期的玉雕作品,客观的表现多于理性的思考,作品倾向于表面化,更多的把设计图当作主要的创作思维,考虑技术性的因素比较多,因此作品的创意深度和深刻性都会受到影响。逐渐认识到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限于表面,只有增加内涵才能使人感动和震撼。

逐渐地对形式美的规律与创作的深度有了明显的省悟,没有陷入形式主义的漩涡,而是把精神世界的东西融入到玉雕创作中,使玉雕创作的艺术语言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雕心”与“雕意”,其实并不矛盾,“雕心”是基础是传承,“雕意”是弘扬是升华。没有“雕心”之技艺,“雕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雕心”没有“雕意”,就不能赋予作品以魂魄,就不能使得玉雕技艺发展提高。“雕心”的技巧融于血脉,发于内心,随意取用,成竹于胸中,成器于手下。人的技艺和意念相合,天人合一,顺乎自然。

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说过,“凡斯种种,感动心灵。”尽管这是针对诗歌的表述,但用在玉雕创作上也依然有它的合理性。所谓玉雕创作,实质上也需要对人的心灵有所触动,而不能只作为一种“器”而存在,应该是往“道”的路上走。传统玉雕囿于政治的原因,给创作者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不大,对人性的自我抒发也显然不够。造就的结果很明显,那便是人物题材的创作均偏向于类型化。关公表现忠义,钟馗表现正义,仕女表现柔美和伤怀。强迫自己从这种局面中跳脱出来,创作完全以情绪为主导,避免作品类同,即使面对同一题材,表达的主题也多样。这种创作,无疑更加鲜活,更具艺术表现力。希望观者可以很自然地与作品产生对话,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情绪和情绪之间的沟通最为直接有效。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与欣赏者的对话,它就是成功的创作。

我们看到的龚富强先生的作品,往往都会在材料上留出很大的空白而只在很小的面积上雕刻,使得玩家在享受“手感”的滑润后又有“眼感”的欣赏。他在保证作品艺术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着它的资源性价值,创造出“大处留白,小处精做”的独特效果,达到材质与艺术,制作与把玩,手感与观赏之间的平衡,为历史留下符合这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龚富强先生的成绩,表明了他在玉雕专业上刻苦探索,关键是他有着积极向上的事业态度和人生追求,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在攀爬玉雕艺术之途中的他“更上一层楼”。

从事玉石雕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尤为重要,把国画写意的笔墨内涵和形象夸张在自然变化的玉石上巧妙的表现出来,它比绘画难度更大。中国画讲究意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忘形得意求其神,默契神会,以巧取意,意到笔不到、画尽而意存;布局构图风格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过大小、疏密、聚散、虚实的对比形式表现画面;落笔须胸中有气韵、脑中有形神,笔为画之骨,墨为画之肉。治玉如作画,写意国画的精髓融入玉雕创作中,才能成就一件真正好的艺术品。

艺术思想的表现要重修养才能明心境,心灵的升华是对生活和自然的理性感悟。仅仅有技巧是无法表现艺术思想和刻画天然意趣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持续保持你的创作灵感,才能创作出”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优秀艺术作品。

历史源远流长的玉雕艺术,生产过无数技艺巧夺天工的器物,趋近完美的造型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从本心,让我们重新回到艺术的本源,去对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进行表达与找寻,以平实的姿态实现玉和人之间的沟通,反而会开拓玉雕今后发展的空间。

龚富强简介:

龚富强,1984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擅长雕琢花鸟、动物,现为亚洲玉雕大师、民间雕刻名家、揭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

人物生平:

2002毕业于襄樊三中美术专科;

2002年师从亚洲工艺美术大师林益龙;

2005年正式创办富强玉雕工作室至今,龚富强先生在工作室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自我突破。探索从未止步。

2013年荣获揭阳工艺美术“莲花奖”银奖。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