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女性消费群体,以男性为主的玉石玩家,则更偏重于玉雕这一品类。单就中国的玉雕审美取向来看,其实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有着几千年玉文化历史的中国,无论是文学诗词,或者电影电视剧,又或碎片化、模糊性的玉的概念,诸如“小家碧玉、亭亭玉立、珠圆玉润,大珠小珠落玉盘,蓝田日暖玉生烟,一片冰心在玉壶”等,这样的词句,以及一些以祖传、家传的形式构筑起了国人对玉石的最初概念。但对于普通的消费者,平时难以接触玉石的人来说,玉石大抵还是一个蒙着面纱的神秘少女。

概括而论,“石之美者为玉”的概念,已经定义了一个涵盖广泛,而不失想象空间的文化符号。一切看起来美的石头,都可以称为玉石。这样的定义和宝石学的定义完全呈现出两种玉文化,而一个行业占据主导、掌握话语权的群体,也决定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玉文化的审美标准和方向。

在目前的阶段,大众消费市场所接触到的信息——包括来源于书籍理论、学校宝玉石专业、地质勘探等行业的人员,从理论研究、文本书写、珠宝鉴定、市场销售培训等,他们构筑起今天中国玉文化的真正审美范式。而延伸到玉雕这一环节,也决定了一块玉石会被怎样的一套价值体系去进行设计、雕刻。而最终呈现在大众眼前的玉雕作品,也就是玉雕行业的审美水平和消费者掏钱所能购买到的玉雕作品。

对于真正的收藏市场或者玩家来说,什么的玉雕作品是值得收藏的呢?显然给不了答案,收藏家也给不了答案。如之前所说的,玉雕艺术品应该是能在玉雕发展史这样一条线上有推进,能带给收藏者不同的精神、视觉感受,它所呈现出来的形式和内容都是有别于我们所看到的。而具体到每一个玉雕创作者,最终呈现出来的玉雕作品,因每一个玉雕人的美学素养、玉雕技法、生活经验等,决定着作品的高度和特色。

再从玉雕这样一个行业来看,整个玉雕从业者大多还只是将其作为一份谋生的技能来对待,在商业大潮的带动下,也就是一门赚钱的生意。在玉雕师中,很大一部分是小学、初中毕业,有一部分是中专、大专类的工艺美术专业出来,有一些是玉雕世家出身。这样的一个群体构成,其实放在中国几千年的玉雕发展史来看,一直没有脱离其被矮化的标签属性。在历史上,很多寺庙里的泥塑作品,包括我们今天熟知的敦煌、龙门、云冈石窟的佛造像,都是这样一个不被当时的社会上层精英所赞美或给予应有尊重的群体所创造的。

显然,学历并不是构成一个艺术家必备的条件,而从玉雕这一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来看,比如一直以来被诟病的“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缺少系统的美术训练以及美学方面知识的积淀,人文素养的缺失等问题,对传统玉文化的理解,对玉雕艺术的认知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是不利于玉雕艺术的发展和整体行业水平提升的。

回到玉雕作为珠宝玉石的一个环节来看,玉雕在各种玉石材料开发应用中,是处于一个末端的环节。这样的现象在翡翠、南红玛瑙类材料中尤为明显。

作为一块满绿,种水也很好的翡翠原石,或者是色泽明艳的南红玛瑙材料,从当前的市场价值来说,手镯、戒面、珠子类的玉饰品,价值是非常高的。玉石材料的拥有者首先是从目前看得见的经济价值来思考材料,只有在进行完切手镯、磨蛋面、磨珠子这样的价值选择之后,才会考虑进入玉雕人手里进行设计雕刻的环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玉石在大众消费的体系里,也兼具多种的功用。一方面是玉石本身的审美价值,很多女性消费群体,购买的目的首先是用于生活装饰。其次是兼具传家、投资的功能,而这样的群体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这样的消费环境,还是由上面说到的一些宝石学等专业出身的群体构建起来的以材料价值本身来作出消费、投资判断。

而相对女性消费群体,以男性为主的玉石玩家,则偏重于玉雕这一品类。这一群体的玉石消费方向,一类以老玉为主,主要是以民国、清以前的古玉为主。另一类为追崇现代玉雕师创作的各类玉石材料的装饰性的家具、办公摆件。最为常见的则是以白玉、翡翠、南红为主的配饰性,把玩为主的挂件、手玩件等,而玉雕群体的构成也就决定了玉雕的审美体系,形成了以男性为主的玉雕审美范式。所以,单就中国的玉雕审美取向来看,其实是以男性为中心的。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