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独山玉雕新生代作品展”即将于12月21日开展,活动主办方和承办方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各项工作,这是独山玉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次活动,旨在发现独山玉雕刻人才,扶持独山玉雕新生代力量成长,为这些新生代创作者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司岩杰,1985年出生,2003年毕业于镇平工艺美术学校。擅长独山玉人物创作,作品构思精巧,清秀典雅,充满着东方古典美感。
“初心·独山玉雕新生代作品展”系列报道·治者说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踏入玉雕行业已十年,虽然十年对于玉雕这个古老而特殊的行业来说并不长,但对我个人而言,十年,也是一个不断摸索实践的十年。不管怎么说,好歹从事玉雕创作了,也爱上了,也算是矢志不渝了吧!
第一次亲眼看见做玉场面,还是在玉神公司车间,看着雕刻师们手中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那么逼真,惟妙惟肖,突然就特别羡慕,他们竟然从事着这么美妙的工作,从这么美的石头中雕出这么美的形象。一时间心潮澎湃、万分激动,我终于知道我要做什么了!当时就下了决心,这个才是我应该做的事。后来就加入玉神团队,拜王志亚为师,就这么山水人物一路做下来,再到自己创立工作室。此次携作品参加独山玉初心展,也算对我的初心做个交代。
我从学活至今,一直从事着独山玉的雕刻,深感独山玉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材质,几乎所有的表现手法和题材都能运用。其料质刚而不强,柔而不弱。颜色更与中国画色彩相贴合,这种美正与中国人的审美观相符。有时候,我就不断反问自己,是我们选择了独山玉?还是独山玉选择了我们?尤其是色彩的丰富多姿,给了创作者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也赋予了我创作的灵感,找到了创作表达的方法。
最近两年我渐渐发现自己在创作上有一个弊端,由于太过注重色彩创意,我在面对一块原料构思的只是一种画面,制作时也是图纸化制作,只关注用线和面的表达,结果就是没有空间,而且形体绵软缺乏张力。而玉雕作品最终是以一个实体的、可触的形式呈现的,所以一定要打破这种平面化的思维,这个也是通过这两年的雕塑学习而发现的问题。
中国人治玉的历史实在是太悠久了,做为一个当代玉雕人实在惭愧,并没有对其做深入的系统学习;但做为中国人,玉已经深深的植入我们的文化基因里,并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玉来形容所有美好的事物,用玉来做为品格修养的标杆,很多词汇至今仍在沿用。但当一块经历过天地造化的美玉摆放在我们的面前,静静的审视对话时,,其感受才是生动的、多维的和妙不可言的!这应该是源于人本性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本能。我觉得在这种原始本能作用下,古人和今人在感知美玉的感受上应该是没有分别的。怀着对玉的喜爱,我们把心中所敬畏的、尊崇的、美好的、有思想的形象赋予它,同时也正因为喜爱而对我们就有了意味。我的雕塑老师尚晓风老师曾告诉我:做东西一定要对自己有意味!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实和明确的。做礼器的必然怀着对天地的敬畏之心,做佛像的必然有着对佛家思想尊崇之心,作花鸟鱼虫的也一定是对自然万物有着强烈的热爱。玉雕作品从古到今流派众多,题材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技法上也已登峰造极,想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发展都感觉很困难。每个人的成长阅历、学识修养都不同,正所谓有多少双眼睛就有多少个世界。当我们创作遇到问题时不要只向外部寻找,也应多关照自己内心,寻求突破。用心体悟这个世界,只要坚持做对自己有意味的东西,那就是独特的,同时也是感人的。
独山玉《拜月》
独山玉《悠幽随风》
我看“初心·独山玉雕新生代作品展”
这次初心展给了我一个认真思考的契机。这个初心可大可小,大了也可以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小了可以是对从艺道路的选择,又或者两者本就没有分别。可以肯定的是,此次展览一定会给独山玉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也会促进行业内的交流,提高同行之间的凝聚力!
获奖情况:
2013年《龙女》获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最佳创意
2014年《笛唤春归》获上海“玉龙奖”最佳创意
2015年《幽梦》获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铜奖
2016年《午后时光》获中国首饰玉器“百花奖”铜奖,《月光谣》获中国(苏州)“子冈杯”玉石雕博览会金奖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