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朴石本纪的出现,如一股清流,让人印象深刻。这几年,看遍行业众多高手,编者却对他们的创作情有独钟。

真正认识他们,是在2016年的北京“天工奖”的展会现场。虽然展区内高手如云,可是他们的展区所展示出的作品却比参赛作品还抢眼,让众多大咖慕名而来,成为那一年最为关注的焦点。

image

续秋-箫声

几乎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当整个市场都炒得热闹非凡的时候,这支团队却隐没在南阳的一农村,静心创作,很少耳闻外界,行业似乎对他们一无所知。然而却在早年些年前,他们不少设计的“玩法”不胫而走,被很多人所模仿,他们觉得时机并不成熟,而是“消失”了,在创作领域寻求自己艺术。

image

暮朝-思

原本2016年天工奖之后的那场展会后,很多人评价你们的作品可以了,而然,他们认为这并不是我们终点,这只是一个一个初级阶段,必须要再沉下去,把更多的想法付诸尝试、完善。“探索才刚刚开始,我想离玉更近一些,离文化更近一些,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些。”孟卧虎鞭策的说道。

image

image

共知-清音

近些年来,孟卧虎和他的朴石本纪团队,扎进了玉石雕刻,在行业的赛事中几乎看不见他的身影,他也并不热衷于此,而是将创作当成人生的一部分。他在创作中,一直寻找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一个更恰当的方式,从文化及深度其深度和广度,是近来几年,玉雕行业为数不多不忘初心、坚持自我的艺术创作者。

image

image

净域

沉淀、探索,即便是在极为普通的材质,孟卧虎却也能随性创作,化乱为整,化无用为有用,创作出了很多看似简单古拙,但整体和谐,极有意境的作品。通过外界环境、灯光设置、底座位置、作品布置等的静心设计,构造一个新的“玉石小天地”,将玉石放置其中,以新的方式诠释玉石的人文自然之美。

image

image

真如

作品是作者追求和想法的外化,在孟卧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自然造化的敬畏,对材料个性的尊重,以及不断挖掘材料灵性,追求诗意表达的决心。用心之作需用心品读,静下来,好好品读,肯定有新的感悟。

image

暮朝-思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如期

朴石本纪成员简介

image

孟卧虎,玉雕艺术家,朴石本纪玉雕艺术团队创建人。

其作品将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具有时代特征;蕴含人生哲理,富有意境之美和诗意想象空间。

其认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善于吸收雕塑、绘画、书法等各方面艺术门类的营养,对各种题材都能创造性地运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灵活丰富的处理手法。作品不受材质和形式的限制,认为各种材质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其独有的特质。提倡与自然对话,敬畏生命,尊重文化。重视作品的内涵,深度挖掘各种玉料的创作空间,坚持把自身的生活感悟和个人情怀通过与各类材质的融合表达出来。

田建伟,河南南阳人。96年至今从事城市雕塑创作20余年。

近年着力于玉雕的创作设计,把作品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玉的天然之美,力求用雕塑的空间和构图形式为玉雕开创新的设计理念。以传承和创新的视角呈现给当代人一种新的审美境界与品味。

程礼方,安徽池州人。

多年前在南阳因机缘接触到玉,深深被玉这种材质的神秘性所吸引。在创作上尊重个人主观感受与玉的特质,以敬畏之心去读懂每一块玉,做到放下对玉的“剥离”与“植入”,融合并释放玉最美的一面。坚信在读玉的过程中,也是对自我内心的挖掘与精神世界的追溯。倡导在审美上丢弃功利心,回到神性,一切由心出发,自然流淌,遗忘观念,超越自我。

李飞虎,河南巩义人。

2012年河南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曾获中国雕塑家协会与西冷印社联袂举办的2014“昌硕杯—天工开物”奖国际雕塑设计大赛金奖,作品《安吉梦--跨越》获吴昌硕纪念馆收藏。寻找玉石本身的特质,运用雕塑语言,以传统文化为根,表现人与自然的主题,体现并延续人文情怀。

纵观这批玉雕作品,小者15至30公分,大者30到70公分,虽非都是名贵用料,但这批作品能充分传达出作者的追求与想法。即敬畏自然造化、尊崇材料个性、挖掘材料灵性、追求诗意表达。

通常的玉雕作品是首先看其用料、其次是工艺、最后是创意,但玉料名贵,料好是前提,充分使用,精雕细琢,而边角料及一般玉料常常被草率对待,很是浪费。他们就是在这一点上思考,用心琢磨,如何将自然造化的每一块玉石的独特气质都能充分展示出来,他们选择了从这里做突破口,组建团队,历时数年,终于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传统意境之美、充分体现造化精灵、融雕塑造型语言、且充满着诗意表达的玉雕作品,不由让人眼前一亮,顿起共鸣之心。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