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文章以龙凤玉对牌融入当下市民生活为案例,阐述对当代玉雕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与研发的相关思考和理论探究。

image

image

题图  龙凤对牌系列之“一往而深”

关于“工艺美术”,不同的学者做出过不同的阐释。回溯历史,古代含有艺术价值的手工制品都可归于工艺美术的行列,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认为:“可以根据材质,把工艺美术粗分为织物、陶瓷、玉石、金属、漆木及竹牙角玻璃等六类。”工艺美术的主体是蕴涵艺术价值的日用品,此外,还有欣赏品,欣赏品又通称“特种工艺美术”。简而言之,可以说,工艺美术是一种结合手工生产形态的造型艺术。

玉雕作为工艺美术六大品类中的一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表达方式之一。在“美石为玉”的理念下,中华民族的先民创造了神秘、恢宏的玉文化,历经八千余年的绵延、传承,至今不绝,可谓文明史上的瑰丽宝藏。玉雕技艺也由此可以称得上是“最长寿的手艺”,在历代宗教、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

不同时期的玉雕作品具有其对应时代独特的社会价值和美学地位。在当代,好的玉石雕刻作品亦彰显着当今玉雕艺术的技艺水准和时代文化精神。为此,广大的玉雕艺术家以刀为笔,不惜竭尽全力去切磋琢磨,精湛技艺,设计、研发个人的代表作,找到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

image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必定呈祥”

龙凤玉对牌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喜及其苏州蒋喜美石坊玉雕工作室独立开创的一种玉雕新形制。龙凤玉对牌以龙凤为主要纹饰元素,又不限于龙凤,外观造型上两两相近、相互关联。作为玉文化、龙凤文化、对牌形式三者的融合,龙凤玉对牌作品皆由两块独立的玉牌构成一对,每对在制作中采用同一块玉料,运用对称的造型,融汇传统文化概念。蒋喜及其工作室研发的龙凤玉对牌是定位于传统审美,并结合当代潮流符号的“中国式的爱情信物”和“世家传承的玉艺宝物”,已申请了诸多著作权保护及部分外观设计专利。

这种形制自开创以来,仅苏州蒋喜美石坊玉雕工作室独立设计的各种龙凤玉对牌就达数千余对,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甚至引得同行争相仿制,一度出现销售繁荣和热度引领,成为苏州玉雕界作品创作的一种常规形制。可以说,龙凤玉对牌是传统工艺美术融入当下市民生活的一个微小典型,本文将以此为例,阐述对当代玉雕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与研发的相关思考和理论探究。

一、玉雕工艺美术作品特征

玉雕作为一门独立的工艺门类,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材质、技艺方法、审美倾向和内容表达形式,也就是所谓“玉雕语言”。对于传统的玉雕创作,“料、技、艺”是评判作品好坏的三个常用准则。玉雕作品往往依料而雕,因为玉料相对珍贵,开采成本较高,好的玉石原料千百不足一,玉料的材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和呈现结果。玉料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的不同范围来阐释,学者杨伯达从广义的矿物学角度将玉界定为“由透闪石的极细晶体交织而成的致密块体集合体,化学成分为含水钙镁硅酸盐”;而从狭义的角度,一般将“和田玉”作为玉雕创作的主体,尤其是上乘的和田玉子料,色皮美丽,玉质细腻。有了合适的玉料,雕刻技艺就是玉雕作品创作得以实现的途径。就现实的相对标准而言,较难寻找到真正可称为“完美无瑕”的创作材料,所以以“切、磋、琢、磨”为主要工艺步骤的玉雕过程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功力,经铡、摽、扣、划等工序以切割开料,经冲、轧、研磨以出胚,经推、搬、勾、撤、掖、叠挖、顶撞、顺平等工序以清理细部,再经过打孔、镂空等一系列砣工艺和辅料辅助工艺的精雕细琢、抛光打磨,最终使玉作呈现出预想的表现形式。而若说精湛、熟稔的技艺是使得作品“化朽为奇”的履践、佐证,那恰如其分、结合技艺展现的超妙艺术构思,用心的内容表达则进一步奠定了创作成为独立的玉雕作品的根本,很多玉雕从业者穷尽毕生而未能有所成就,比起技艺的疏忽,更多则归因于受限的设计思维。

由此,基于玉雕工艺美术的创作实践,对其开展审美评判,可以从中概括出传统玉雕作品在创作设计中的一些必备特性:

(一)遵从工艺传统

参考古今玉雕创作,皆是从原料价值、雕刻工艺价值和艺术内涵价值三个维度进行切、磋、琢、磨的艺术。所以不论作品的大小,都需根据玉石的色皮、结构,依料而作,尽用其材,挖脏去绺,改瑕为瑜,将有限的玉料雕琢成完整的立体造型。在雕刻中追求用料得当、省工省料的同时,当通过立雕、镂雕、浮雕、阴刻等技艺手法,呈现出原料柔润内敛的优势,追求作品圆柔、流畅、刚健、含蓄的综合表现,尤其是方圆美学的应用几乎体现在所有作品的雕琢设计当中,且因为圆砣工具的关键性作用,大部分玉雕作品,在设计中都会尽可能地避开直角和锐角,变锐为钝,变生硬为柔和,以达成圆润浑成的整体造型,这些是玉雕工艺作品古今一脉相承的传统。

(二)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特性

玉雕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典型。在巫玉时代,玉文化曾与大型祭祀、丧葬等活动有着不解之缘。在王玉时代,它又与王权的巩固、贵族身份的彰显、礼文化的普及息息相关。“君子比德于玉”,前有孔子主张的“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玉之十一德,后有东汉许慎提倡的“仁、义、智、勇、洁”玉之五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玉器从礼器、神器逐渐走向了世俗,但其发展和创新的背后却始终蕴含着和谐对称、阴阳相生、仁义信用等独特而丰富的中华民族儒道文化精神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一点在当代玉雕创作中仍然适用。

(三)丰富的祥瑞象征内涵 深度的象征和寓意

我国的工艺美术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吉祥寓意。在玉雕当中,尤其是传统玉雕纹饰和雕刻题材的选择,往往借助谐音、比喻、拟人、双关等象征手法的组合,传递人们祈福纳吉、期望平安健康的美好心愿。比如高古时期的神人、辟邪、铺首、四灵、鸟兽等灵瑞形象往往象征着人借此与天地沟通的思想,此外还有典型的谷纹、云头纹、乳丁纹、龙纹、雷纹等无不与人们顺天敬时、祈获丰收的向往有关。而在世俗化玉雕时期,象征“福禄吉祥”“幸福长寿”“吉庆”“清廉”“登科”“高升”等的走兽、花鸟、器物形象和民间传说、神话传说题材的选择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玉雕纹饰的应用。

二、当代玉雕工艺美术创新、创作现状

(一)以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及其工作室为当代玉雕创新、创作的核心

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国内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型,很多地方的玉雕厂因为在集体制模式管理下的一些弊端,也逐渐走向发展的末端。很多优秀的手艺人开始纷纷离开集体,自立门户,经营起自己的玉雕产业,从原料挖掘,到加工雕刻,再到市场销售之路,都独立开掘探索。一方面,生产力的释放,大大促进了玉雕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也使得创作者需要积极构建与市场之间的链接,不断打破固有题材的局限,积极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工艺天分,尝试创新创作。于是,逐渐形成了目前玉雕行业以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及其工作室作为主流的创作格局。同时,工艺美术大师及其工作室也引领着当前玉雕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创新设计中的“艺术性”与“工艺性”之争

在当代玉雕的创新创作中,对于创作作品工艺性和艺术性的不同侧重,是近年玉雕行业内最具热度的话题。一般而言,在关于艺术和工艺的概念界定中,认为工艺美术是艺术的一种,但其本身具有较大的特殊性。就定义而论,工艺品和艺术品是不同的概念。工艺品首先强调的是工,是制作的技艺和工艺技术,通常注重制作过程中技艺手法和物质材料的运用;艺术品则首先强调的是艺术,是艺术性和表现力的追求,更多地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对生活的理解,追求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和形式上的完美。

进行玉石雕刻创作时,有的玉雕创作者追求对传统技艺、题材的传承和表现;有的创作者则从现代雕塑艺术美的角度来追求艺术性及美的视觉表达。在对材料的把握上,有创作者追求工艺性,要求依料而雕,精雕细琢;有创作者则追求少雕、不雕及“极简雕”,尽可能保有原料的特点(包括一些伤痕、绺裂),追求对玉料自然性的最大呈现和作品意境的表达。

(三)新一代玉雕作品创新设计存在部分文化底蕴的欠缺

受西方雕塑美术创作思想以及现代化机器生产的影响,在部分当代玉雕作品中,从立意、造型、纹饰设计到雕刻,都出现了相应程度的“西化”倾向。当然,如果作品最终能够做到在呈现效果上实现真正的“中西结合”,达到一定的视觉工艺美感,是非常好的。但事实是,这类作品存在着大量的似是而非的片面模仿,缺乏对创作元素的背景认知以及独立的文化审美,混乱的、缺乏设计主体的元素叠加,使得作品在“艺”的呈现上过于“具象”“直白”“外露”。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在追求数量和速度的批量化市场生产的影响下,提升作品的文化性、趣味性,值得我们深思。

image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虞信方洲,潇湘绵华”

三、玉雕工艺美术作品创新设计的建议

(一)在创新创作中保有玉雕的工艺性特征

好的玉雕作品是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综合,既具备工艺品的实用价值,又具备艺术品独立的创作思考与表达。总得来说,当代玉石雕刻,在玉雕技艺语言和现代雕塑语言的选择比例问题上,仍然要注重玉雕本身技艺、工艺性的应用,以保持玉雕自身与其他雕刻艺术门类之间的独立性。

这种独立性体现在对玉雕技艺以及和玉雕文化的解读上,其次还包括对玉雕用品实用性的理解上。技,也就是玉雕语言,玉雕如果选择“不雕”或者“极简雕”就失去了它与其他雕刻艺术门类之间的区别。再者,玉雕始终需要与人链接,失去了与人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联,就失去了其作为“工艺”的根本。所以就个人经验而言,当代玉雕的表现形式,不该一味偏向、靠拢于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简化。

以龙凤玉对牌为例,作为玉雕佩饰,其应用指向实际的佩戴、把玩和装饰,所以设计内容与设计构思可依据玉料、题材而变化,但在整体外形轮廓上应尽量避免“锐刺”“毛刺”,避免扎手,通常会追求或端和雅润,或细腻浑圆。对于瑕疵的处理,也会进行精微地巧雕和修整,意在化朽为奇,形意皆美。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春色满园”,巧借材质上的红色礓皮雕成状似融蜜的糖色屋檐,寓意主人的生活甜蜜美满。再雕上燕子、窗户、水波,便构成了一幅诗意的江南春色。两栋依水而建的江南民居比肩而立,门前碧波荡漾,屋檐下燕子呢喃,这里不仅有春天的美景,还有悄然萌生的爱情。该对牌突破传统的创作手法,将男女爱情诗意化,表达委婉含蓄。作为男女之间情感的见证,这样的爱情信物更有情调。

image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春色满园”

(二)师古而不泥古,找到个人创作设计的风格定位

在传承中创新是当代玉雕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者,选择从事玉雕创作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想要创作出好的、展现当下时代风采的玉雕作品,需要玉雕创作者更好地解读古代玉雕艺术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既保留传统的美学价值,又符合当代的审美情趣,即师古又不泥古,在师古的基础上创新。创作者要有自己的思考、感悟和总结,只有形成自己的创作理念,创作灵感才能如泉涌般源源不断。

玉雕创作需要将个人对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理解,融汇进日复一日繁复细致的雕刻技艺中,以具微的切、磋、琢、磨寻求对细节的把握,开拓更宽阔的创作空间。在追求个人表达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的风格化。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环境里,当风格化的题材选择、表现方式、技艺特点等达到一定的创作积累时,就会有效推动个人从一众玉雕创作者中脱颖而出。玉雕创作者个人风格的确定,能够提纲挈领,为个人创作的长久之路厘清方向,使创新设计的系列化、多样化成为可能。

龙凤玉对牌作为蒋喜开创的当代玉雕新形制,秉承其个人创作一贯的“古韵今风”风格。在对牌的创新设计中,蒋喜尊重玉料的珍贵性,挖脏去绺、化朽为奇,把料的缺点变为优点,把优点变为亮点,擅长随材、随形而雕,少见于刻意。蒋喜将个人的文化沉淀、审美积累及所学、所思,游刃有余地融入到创作当中,追求丰富的表现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求作品整体的和谐性与趣味性,但又不失文化性。好玩的作品,往往体现的是对严谨思考的传递,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阴阳两仪,互生和谐。龙凤玉对牌系列之“乾坤和谐”,化用太极典故,将一块手镯的芯开薄之后镂雕而成,同时将西方用来表示男女性别的符号借鉴过来,给作品添加了现代人独特的浪漫情怀,传达出对美好爱情的祝愿。

image image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乾坤和谐”

(三)过“创作”生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汲取玉雕创新设计灵感

玉雕作品的创新创作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玉雕创作者的审美、认知直接决定了其玉雕创作的立意与艺术表现力。笔者认为,玉雕创作者要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要从日常生活的所思、所见、所感中,提炼玉雕设计元素,培养设计思维。

创新玉雕设计,要打开生活的审美之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会从衣食住行的点滴里凝练出创作需要的玉雕语言,将生活的灵感自然地运用到玉雕设计中。同时,审美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但引发人审美觉察的事物往往具备共性,除了搭建玉雕专业学习的认知框架,还要对其他艺术门类、文化学科进行泛类阅读。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真爱无穷大”,延用龙凤的元素,采用镂空的技法,于留白处形成“实”与“虚”的对比。镂空处空灵精巧,留白处缜密敦实,将符号“∞”与中国传统的吉祥龙凤纹结合,在玉雕中表现爱情的力量,令人耳目一新。

(四)避免“以怪为尚”“胡乱创新”,追求作品的人文性表达

作为定情信物,龙凤玉对牌在佩戴的装饰性上也会结合当代“汉服婚礼”“旗袍婚礼”等婚仪的表现形式,在设计、宣传时,适量贴合年轻一代对“国风”“国潮”的追求和喜爱。在当代玉雕的创新设计中,出于实用性和玉文化传播的考量,创作者经常会采用现代的审美对原有的传统设计要素进行解构,或者借鉴新时代的影视、网络等时尚元素进行大胆地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不可因为过于追求新奇和怪异而偏离玉雕根本性的创作美感,不管是立意、纹饰,还是造型,都应该主张“可以新,但不可以怪”。

任何工艺作品的设计都是要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从而使人能更舒适地使用工艺品。在玉雕作品的创作中,需从视觉、触感等多方面来设计作品,呈现效果。此外,人文性代表着玉雕创新创作的品味和格局,好的玉雕作品根植于优秀的本土人文基因,无疑首先是“美”的:它们或是创作者情感的载体,蕴含时代心理和精神的追求;或是探寻生活的当下意义,具备形式的超越性,能将人引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发挥出一定的社会功用。起始于“技”,终期于“道”,这是当代玉雕创新创作共同的理想愿景。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一往而深”采用艺术家画戏手稿,将昆曲牡丹亭题材运用于白玉雕刻,气韵生动,精彩绝伦。富有特色的是,作品背面雕琢的盲文出自牡丹亭之唱词: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个不可说的秘密,一段千古爱恋的绝唱,于指尖读取,绽放,设计立意体现了充沛的人文关怀和地域文化性。

image image 

龙凤玉对牌系列之“真爱无穷大”

四、结语

总的来说,作品的创新设计是当代玉雕工艺美术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玉雕创作者在创作中需要在一定的美学理念和专业绘画基础上,学习、掌握结构、比例、解剖等美学知识,通过对大与小、长与短、宽与窄、粗与细、高与矮、节奏与韵律、整体与局部、形式美与和谐美等的把握多,将玉质的自然美与造型纹饰、艺术表现方法有机融合。玉雕创作者要尊重玉雕自身的工艺独特性和实用性,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从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提取适合的元素,呈现时代精神,形成独立的创作风格,通过原创性的雕刻创作出能为当代大众所接纳喜爱的、具备当代人文审美的作品。

蒋 琳

本科毕业于英国谢菲尔德哈雷姆大学,主修珠宝设计与制作;研究生毕业于伯明翰城市大学,主修金属及珠宝设计、设计管理。现任教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首饰设计与制作专业。

周英颖

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教育系,苏州市吴中区作家协会会员。

注:本文转自2024年《中国宝石》杂志第3期。

责编:陈蔚华 排版:赵   璞 审核:赵   璞  审签:孙   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