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见一些单个佛头被人作为手串里的装饰,或者随身佩戴。可见这种题材很受藏友的喜欢,因为它充满丰富的寓意和象征。
不过再往多的说,你可能不知道佛头还有这些讲究。
除了有保佑主人的希冀之外。有人还总结出“出人头地”,寓意。或者说是单独雕琢一个佛头,更寓意“深(身)藏不露”,拥有比别人更加出众的能力。
其实,别看只是单单一个佛头,里面的知识点可不少。单单是发式大体可分为四种:水波发、涡卷发、螺发、磨光发髻。
每一种发式在不同时代出现的频率不一,比如束发式发纹出现最多的是早期十六国、北魏,到后期就很少出现了;而螺发则是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未有出现;磨光式发式在十六国时期、北魏,以及南北朝,包括后来的唐代都有出现。
水波发
这种发式在佛造像诞生初期就已经出现了,形状如同水的波浪一样排列,有纵向和横向分布。水波纹发髻东传时还衍生了一种与汉地人的束发形式类似的发式,这也是同化和经过改良的结果。
涡卷发
这种发式可以算是水波纹的一个分支,特征很明显:水波式的发纹结合了涡卷。涡卷有大有小,一般出现在正中,或以中线为基准,两边对称分布,多为右旋。
螺发
顾名思义,就像田螺一样,一个一个的布满整个头顶。其实也是细分为许多小类别,比如小圆锥点形,扁圆s形,漩涡形,等等,不再细说。
磨光式
这种发式属于无发纹发式,一般发髻与肉髻都光滑无雕琢,在早期也有过肉髻磨光,但发髻却有发纹的例子,十六国时期多见。
髻珠
髻珠就是珍藏在发髻中的宝珠,圆球状。在造像上出现髻珠最早的年代是北齐(响堂山),而且是属于非常罕见的。这种头顶髻珠的形制,在隋唐之后开始大流行。
白毫
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传说眉间白毫右旋状,放光明,如日正中,不过汉地佛像多为圆形,珠状。
头光三十二相之一,身放光明相,头光就是头部后面的轮形图案,根据年代的不同,也有火焰纹式,圆盘式。头光,身光统称为背光。
这些经过了理想化加工的外部特征最终塑造出了一个完美的佛陀形象。这些形象特征就是佛家所说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内容几乎涵盖了身体的所有细节。
你看,单单是造型方面,就足以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而在雕刻中,讲究也颇多。
由于它只有一个头,所以对于面部开脸的要求就更为高,稍有一点瑕疵,都能被精明的玩家发现。这就需要雕刻者有熟练的技术,更需要掌握高超的美学设计功底。
正如我们一直说的,一件人物作品的好与次,都是从开脸看的,要注意脸部的神态和比例,是否写实且传神,是否符合人物绘画的技法和审美情趣。
比如观音的脸部,要看其面相是否端庄,要有雍容华贵,仪态慈祥的这种表情。
现在观音的开脸一般多采用唐韵,比较丰满吉祥,眼神一般都是俯视,嘴角微微向上,露出慈祥的微笑。
像弥勒的脸部要左右两边对称,笑起来的时,苹果肌部位是要凸起一点的,不管是抿嘴大笑、哈哈大笑、微笑,鼻子旁边两大块肌肉都是高起的,而且它的鼻子人中要短,眉心要深。
不同雕刻师同一题材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将自己对佛的理解呈现在了佛像中,但大体还是一致的,只是稍微有些区别。
佛像造型在玉雕创作中要重视美感,佛头亦然,这美感,超脱俗尘之美,望之庄严、慈悲。
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现在您再看玉雕佛头,是不是感觉也没那么简单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