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潮”元素的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李超,一位“80后”雕刻艺术家,津派玉石微雕技艺、金镶玉镶嵌技艺的双非遗传承人,他23岁开始接触雕刻,擅长各类材质的创作。在采访中,李超表示,他始终坚持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他将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传统雕刻技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些非遗技艺。

从零开始的手工达人 将玉石微雕与金镶玉镶嵌合二为一

上学时,李超学习油画,他与雕刻的相遇也十分偶然。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核雕,由于核雕作品小巧精致,他感到非常神奇。然而,在网络上查找时,他发现,市场上看到的和网络上看到的核雕质量有很大差异,网络上的作品看起来更好,但现实中却难以找到同样水准的作品,所以他决定自己动手制作。

兴趣成为李超最好的老师,他通过自学和实践克服了许多困难。“刚开始,我由于缺乏专业工具,只能使用简单的工具,比如壁纸刀和缝衣针,用壁纸刀慢慢刮,用缝衣针慢慢挑。刚开始的三五年,我的手经常受伤。”李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接触到更多的同行和专业人士,开始购置专业的工具,技艺也越发娴熟。

工作中使用的材质如翡翠、和田玉等硬度较高的石头,在进行切割或雕刻时可能会产生飞溅的碎片。“一次,碎片进入眼中,导致严重的眼部伤害,一个多月后我才渐渐恢复。”李超说,“这个行业也有危险性,尤其是在没有采取适当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所以从事类似工作的人需要采取佩戴护目镜等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

“微雕是一种需要极高精细度和耐心的雕刻形式,创作者通常在非常小的物体上进行雕刻,创造出微小但细腻的艺术作品。这种技艺要求非常高的专注力和精细的手法。由于作品体积较小,人们通常需要借助放大镜来进行雕刻和欣赏。”李超说。

image

李超多才多艺,他不仅学习了石雕、玉雕、木雕和竹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而且还能够处理各种不同的材料,无论是软质的核桃、橄榄、竹子和木头,还是硬质的和田玉、南红、绿松石、翡翠和天珠,他都能够进行雕刻。

在处理不同材质时,他会采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法。李超说:“对于软性材质,如木头、橄榄、核桃等,往往会使用自制的工具,因为市面上买不到足够小的刀具,这些自制工具能够在这些软性材料上进行精细的雕刻工作。”

对于硬性材质,比如雕刻翡翠时需要滴水,这是为了减少摩擦热和提供冷却,同时帮助去除雕刻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碎片。李超说:“这种方法存在一个矛盾,水滴会使材质变得模糊,难以看清细节,但不滴水又无法进行雕刻。因此,这要求艺术家具备高超的技法和耐心。”玉雕尤其考验艺术家的水平,因为玉石非常脆,容易裂开。这就需要创作者精确控制力度和雕刻的角度,以避免损坏材料。

在微雕中使用的工具通常有类似于针一样细小的刀尖,这些工具使得雕刻师能够在非常小的面积上雕刻出复杂的图案和细节。除了手动的微小刀具,雕刻师还可能使用一些电动工具来辅助雕刻。然而,在创作微雕作品时,更重要的是雕刻师的技巧、创意和对细节的掌控能力。

李超拿出了一个橄榄核的作品,是关于皮影戏的微雕作品,对着光,人们可以看到薄薄的幕布画中有画,如敲锣打鼓、欢呼的人群和嬉戏的孩子等,这些都需要用放大镜来仔细观察。李超将这种精工细作看作是对自己技术水平的一种考验,或者说是一种“炫技”。他总是希望挑战自己:“我今年入行第十六年了,我最近用和田玉做了一个哨,还能吹,很好玩,我总想去挑战一些‘不太可能’。”

谈及津派玉石微雕技艺和金镶玉镶嵌两个技艺融合,李超表示,尽管两种技艺看似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紧密结合,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例如,在一块精美的和田玉或翡翠上创作,创作者不仅要考虑如何通过雕刻使其更加美观,还要思考完成后的展示方式,是摆放还是佩戴。

李超说:“如果玉石非常珍贵,可能会犹豫是否在其上打孔,因为这样可能会破坏其完整性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寻找其他方法来装饰和提升玉石的美感,比如使用黄金来点缀或提升细节,而不是简单地将其镶嵌在金框中并镶上钻石,这种做法虽然流行但可能并不总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金镶玉的工匠和雕刻工匠通常工作独立,但他们的技艺实际上可以相结合。李超介绍说:“例如,雕刻师可以将佛像雕刻到一定程度后停下来,留下一些细节让金匠用黄金来装饰和提升,从而将两种技艺合二为一,创作出更完美的作品。比如印章、吊坠,这些作品可以和我们的生活结合。”

如何继承并创新这些技艺也是李超思考的问题。他会研究制作传统的雕刻作品,如鬼工球(一种中空的球形物品,内部有层层相套的小球)、套球、锁链以及哨子等。此外,他还将光影艺术、榫卯结构应用到雕刻技艺中。李超说:“我会从本行业内继承下来的技艺中找到灵感,并将这些技艺应用到新作品中,这也是对传统的继承。”

与多国艺术家跨界合作 追寻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碰撞

“国潮”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李超认为,“国潮”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品,还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使用并携带出去的产品。年轻人喜欢并且能够负担得起的产品和服务,才是真正的“国潮”。李超说:“虽然年轻人可能买不起昂贵的翡翠与和田玉,但如果一个设计精美、价格适中的银戒指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和现代审美,它就会变得非常吸引人。这样的产品既体现了传统工艺,又符合年轻人的消费观,因此他们更愿意购买和佩戴。”

image

同时,李超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结合,使得作品不仅美观,而且能够吸引年轻人。他认为,要让年轻人喜欢并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让他们接受和欣赏,“如果年轻人看到一件作品就有带走的冲动,艺术家认为这就是他的成功。”

李超喜欢创作具有中国风格的作品,他会选择具有中国传统故事和神话元素的设计,如定海神针或三昧真火,以及传统纹饰和图案。这些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他认为,这些传统元素不应该被简单地复制,而应该被提炼出来,重新设计,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

2019年,李超与美国艺术家杰森和芝麻街发布三方跨界联名作品,2021年他与亚裔导演温子仁以及日本殿堂级艺人高山隆先生发布三方联名产品。提到跨界合作,李超说,如何让外国人理解他的设计是难点,“这是文化的碰撞,是不错的经历,我通过讲设计背后的中国故事,帮助外国艺术家慢慢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中国美学。”此外,李超为天津水上公园设计文创雪糕,为天津之眼设计小夜灯、冰箱贴等周边产品。

作为天津市黄金珠宝行业协会副会长,李超谈及近年来的变化时说,过去,尤其是年轻人更倾向于购买钻石等宝石,而不是黄金。但近年来,黄金又重新受到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变化可能是由市场趋势的改变、设计的创新或者文化因素等多种原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

李超说,消费者希望购买“好而值”的商品,这可能意味着他们在乎的是物品的质量和其所代表的价值。中国传统手工艺始终保持着其独有的技艺和风格样式,但并不意味着它在当代就没有变化。相反,它作为“活着”的文化遗产,一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着。

李超认为,“艺术源于生活并且回归生活才是我辈真正要做的事。我一直都在为此努力。雕刻涵盖了部分设计,不同材料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表现形式,作品存在的意义也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审美的要义。它可以是值得欣赏的工艺品,也可以是身上穿的衣服,更可以是一件华丽的首饰。”

传统工艺通过不断的复兴和创新来吸引新一代的消费者,尽管面临现代化的挑战,传统工艺仍然能够在市场中保持其吸引力和相关性,并在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工艺或品牌引领潮流。

设计是一种乐趣,李超往往会依据自己的想法去创造,有着独立的创作态度和对个人风格的坚持,他说:“我坚信,只要我自己喜欢某个设计,就一定会有其他人也喜欢它。即使这个群体是小众的,但总会有人对这件作品产生共鸣。”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