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由嘉定博物馆联合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片玉钩玄——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藏玉带钩展”12月26日在嘉定博物馆开幕。展览通过180余件展品呈现玉带钩的发展、演变以及中国古代制玉业的成就。

玉带钩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时代风格深受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变革、技术进步、审美意趣、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小小一枚玉带钩,既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昆山片玉,凝结着古人的匠心和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image

展览现场

本次展出的183件(套)玉带钩玉石材质各殊,造型姿态各异,工艺各尽其巧,集结展出旨在反映玉带钩的发展和演变,展现中国古代制玉业的成就。

带钩古称“钩”,是古人束腰带具上的构件,用于束带或佩系, 通常由钩首、钩身、钩纽三部分组成。考古发现的带钩多以铜、铁制 成,也有金、银、玉、⻣等质料,常⻅禽⻦形、曲棒形、琵琶形、兽形、⻓条形、异形等多种造型。作为服饰配件,带钩虽小,却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演变发展的重要实物。

image

展览现场

image

展览现场

根据考古发掘记录,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玉带钩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钩,中原地区广泛使用则始于春秋时期。 战国至⻄汉是带钩发展的高峰期,各地出土了大量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制作工艺精湛的战汉带钩,艺术⻛貌令人叹为观止。东汉之后带钩逐渐被带扣取代,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衰落。

宋代社会⻛气开放包容,玉器进入⺠间,仿古之⻛兴起,玉带钩一支卷土重来并延续至明清时期。明清两朝制玉业发达,玉带钩向商品化、装饰化、工艺化的方向发展,功能也从实用为主发展到实用性与玩赏性兼具。乾隆帝在位的清代中期,玉料充足,琢玉技艺达到鼎盛,玉质精良、精雕细刻、典雅华丽的特点从玉带钩上也可⻅一斑。

此次展览也是以时间为序,按照“战国 汉 宋”“元”“明”“清”四个单元板块呈现玉带钩的发展、演变及其具体工艺面貌。

战国与⻄汉是玉带钩发展的⻩金时期,创意迭出、争奇斗艳。魏晋南北朝时源自于⻢具的带扣逐渐取代了带钩的主流地位,玉带钩步入衰微期。

image

战国 马首玉带钩

image

战国 马首玉带钩

image

汉 龙首玉带钩

宋元时玉带钩重又复归,面貌特征呈现仿古与写实并行不悖,刻画趋于具象,⻛格多元。元代玉带钩数量大增,被蒙古游牧⺠族再度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腰带钩系。形制以⻰首螭纹琵琶形圆钮玉带钩最为常⻅,钩首、钩身、钩纽造型、 装饰亦⻅有兽首、花形首、螳螂形、桥形钮和花卉纹、素面无纹的,其中桥形钮尤富于时代特征。

image

宋 螳螂首蝉纹玉带钩

image

宋 龙首螭纹玉带钩

image

宋 凤首兽纹玉带钩

image

元 龙首螭纹玉带钩

image

元 龙首螭纹玉带钩

明代玉带钩造型较元代显得更为多样,除主流的⻰首螭纹琵琶形玉带钩外,尚有鸭首、 羊首等钩首,螳螂形、矩形、异形等钩身及如意纹、花果纹等纹饰,相较以往的玉带钩装饰趋于繁复,有的玉带钩上还镶嵌宝石,显得雍容华贵。

image

明 鹿首福寿纹玉带钩

image

清 龙首鹰纹玉带钩

image

明 如意首花卉纹玉带钩

image

明 双龙首螭纹玉带饰

清代玉带钩在明代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玉带钩形制、 纹饰颇为丰富。图案装饰包括了动物、植物、诗文、仿古等,大多寓有 吉祥意义,所谓“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这是自两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如 “⻰凤呈祥”、“苍⻰教子”、“三羊开泰”、“⻢上封侯”、“福禄寿”等,既寄托着人们对安定祥和的美好生活的希冀与祈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实际的世俗功利心态。

image

清 龙首螭纹翡翠带钩

image

清 龙首鹰纹玉带钩

image

清 龙首螭纹翡翠带钩

image

清 龙首双狮戏球纹玉带钩

据主办方介绍,此次展览是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首度与嘉定博物馆合作推出“无尽藏”系列藏品展。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在玉器收藏方面拥有丰富资源,尤以元明清时期玉带钩见长。该中心近年来致力于文物保护利用和价值挖掘,深入推进库存文物整理和研究工作,让库房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2月28日。

(注:本文据嘉定博物馆提供图文资料整理)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