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青玉盒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石器时代的玉文化萌芽开始,中国玉器跨越了8000余年的漫长岁月,足迹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全部历程,因此具备其他历史文化遗存难以比拟的连贯性与完整性。

古代玉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方面是由于玉器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传统手工艺的杰出成就;另一方面则由于玉器还蕴含着不同历史时期厚重的文化内涵。

image

                                   明代带皮雕白玉卧马

明代玉器就是时代特征较为鲜明的古代玉器。很多后世玉器收藏家和鉴赏家,习惯将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形容为“粗大明”。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叫“粗大明”?为什么明代玉器会被冠以这样的称谓呢?

其实“粗大明”是对明代玉器整体艺术风格的一种大致概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比喻和形容尽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

image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鰲魚花插

客观地说,明代玉器的整体艺术风格确实呈现出一种“稚拙有余而精细不足”的状态,甚至这种特征成为后世藏家鉴定明代玉器的重要判断依据之一。

但是,在朱明王朝将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明代玉器当中并不乏精品之作,有些高等级玉器甚至能与乾隆玉器相媲美。这说明当时的治玉工艺并不比清代落后,换句话说,明朝人只要愿意,是完全有能力制作出富丽繁缛的精品玉器的。

image定陵出土明代玉器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明代玉器“粗大明”的艺术特征?

要想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明代的历史文化角度着手,深入剖析明代玉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直以来,后世藏家习惯将明代玉器简单粗暴地理解为“粗糙”和“粗率”,这显然是不够严谨的,而且对于一个时代玉器的艺术成就而言,明显更是有失公允的。

事实上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玉器的工艺特点,造型粗犷朴拙,题材贴近生活。

image

明代“老提油”染色胡人玉雕

明代玉器胎体较厚,高浮雕、镂雕技法运用广泛,善长平面雕两层花,俗称“花上压花”。同时,明代玉器装饰线条刚劲利落,棱角分明,风格稚朴,不拘小节。

也许相对战汉玉器的规范、严谨和乾隆玉器的繁缛、细腻而言,明代玉器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但是当你系统全面地深入了解明代玉器之后就会发现,明代玉器粗犷、稚拙的艺术风格,更多展现的是一种毫无做作的自然气息,静心细细品来,别有一番风味。

image

明代青玉仿古方觚

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之所以被冠以“粗大明”的谑称,其中既有后世藏家的诙谐调侃,同时也部分反映出明代玉器的风格特点。

明代玉器“粗大明”的具体含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艺术特征。

明代玉器继承了宋元玉器的艺术特征,总体风格趋于简练、豪放、粗犷

尤其是明代早期玉器,这种粗犷、稚拙的艺术风格非常突出。

image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玉荷叶洗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明早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而玉器的发展必然同社会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

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受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的影响,正处于休养生息的恢复阶段,因此玉器的发展也受到影响,基本只能继承延续宋元玉器的艺术风格。

同时,在明早期的永乐年间,燕王朱棣经过“靖难之役”登基大统,随后又将明朝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

因此明早期玉器更多地继承了中国北方金元时期治玉工艺的粗犷风格,从而和南方苏作的治玉工艺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展现出与南方玉器细腻精巧迥然有别的雄魂豪迈的北方玉器风貌。

image明代青玉卧马

而明朝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发展相对稳定,传统文化更加发达,大量富有人文色彩的玉佩饰开始出现,明代玉器风格逐渐向纤巧细腻的方向发展。

到了明代晚期,随着晚明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收藏热潮兴起。

当时民间用玉需求巨大,从而直接促进了传统治玉业的蓬勃兴盛,这使得明晚期琢玉工艺产生了飞跃的发展。

晚明玉器风格趋于纤细繁缛,玉器题材多以吉祥图案为主,大型玉质容器如执壶、瓶、炉、杯、盘等大量出现。

image定陵出土明代玉器

其次,原料特征。

明代玉器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玉石原料品质低下。

明代玉器所用和田玉质料一般,常以玉质不佳的和田玉据多,同时还出现了玉质发闷、玉色发灰的“石子玉”。同时明代岫岩玉等地方玉料得以充分使用。

造成明代玉料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是玉石原料的匮乏,而这与明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国家政治形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image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乳丁兽面纹玉觯

在明早期的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新疆地区的“东察合台汗国”奉明朝为宗主国,而当时的明朝中央政府也在新疆哈密设置了行政机构。

但是到了明正德四年(1509年),东察合台汗国因内乱四分五裂最终灭亡,取而代之的是叶尔羌汗国。

随着叶尔羌汗国的不断强大,明朝失去了对新疆的控制。到了明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关闭了嘉峪关,从此与新疆再无联系。

image明代青玉兽耳仿古铜纹带座彞式炉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明代玉器的原料供给受到了极大制约,这导致有明一朝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原内地的和田玉料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而玉石原料的匮乏极大地限制了明代玉器的发展。

甚至在明朝中后期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和田玉料的输入居然完全依赖“走私”。

据史料记载:由于明朝中央政府不能对西域实行直接统治,明政府只得通过哈密王获得和田玉。

当时和田玉料需要辗转运输才能到达内地,玉料经过各级官员的层层克扣和以次充好的“置换”,待运到北京时已基本“不堪用”。当时很多较好的玉料流落在民间,而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清代前期。

image明代青玉双螭龙耳杯

正是在这些历史条件的制约下,明代玉器的艺术风格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粗犷、稚拙的时代特征。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明代玉器,无论是宫廷旧藏的明代皇家玉器,还是明代治玉大家的传世精品,大多在玉料的使用上都较为局促,这也是造成明代玉器被冠以“粗大明”称谓的重要原因之一。

image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刚款玉荷叶洗

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明代作为一个上承宋元、下启清民的重要历史时期,其文化艺术发展非常发达。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传统手工艺领域,明代均取得了空前绝后的伟大成就。

如果不是诸多历史客观因素的制约,相信明代玉器同样会展现出更加辉煌的历史风貌。

image南京博物院藏明代金蝉玉叶

因此,当我们了解这些历史背景之后,再去重新审视明代玉器,就会发现明代玉器的发展是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砥砺奋进。

在各种客观因素长期制约的环境中,明代玉器并没有放弃,而是拼尽全力“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时代特征。

image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青玉执壶

明代玉器粗犷,但并不粗糙;明代玉器稚拙,但并不稚嫩,细细端详品味之下,相对战汉玉器的中规中矩和乾隆玉器的富丽堂皇,明代玉器更多了一些自然古朴的稚雅之气。

这就好比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既有行书狂草行云流水般的潇洒,又有篆隶魏碑那种稚拙淳厚的古朴,每种艺术风格的存在都有其必然的内在原因,而这些艺术特征所展现的,正是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千姿百态的时代风貌。

image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双鹦鹉纹玉饰

image首都博物馆藏明代白玉双螭龙耳杯

image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山水纹玉牌

image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天鹅连珠纹玉饰

image上海博物馆藏明代青玉乳丁纹龙耳簋

image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冈款玉簪

image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代子冈款玉簪局部

image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明代螭龙纹玉璧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