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镜像折射,是彼岸河前对照的灯火。我爱你,是因为我也爱自己。苏州玉雕与我,冥冥中注定,同生一地,共成一美。一直以来,你我之间互携互长,连理交契,永不相弃。四十余年玉雕修行之路,我对你孜孜寻觅,你教会我独立、勇敢和上进,更重要的是激励我身为一个匠人“一生从一事”的专注。
我的苏州玉雕,在你千年历史的生命之海里,我不过是短暂浮现的一朵轻浪,但你终是我此生唯一的“归去来兮”,愿长相知、长相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喜
本报讯 (记者 贾淘文 □ 薛姗青)在刚刚过去的七夕佳节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蒋喜大师独创的新形制玉牌——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为传统的七夕佳节增加了中国式的浪漫情怀,在“圈粉”众多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同时,也为传统的苏州玉雕技艺注入了新时代的生命力。
蕴含着大自然钟灵毓秀的璞石,在玉龙喀什河水中冲刷了千万年,呈现出温润与纯洁的质地。这些未经“点化”的顽石在蒋喜大师的匠心巧作之下,融入了当代的文化与审美,成为传递中国式浪漫的爱情信物,也成为象征厚德家风的传家之“宝”。
以玉传情 古玉重焕新生
自古以来,苏州就被誉为“人间天堂”,温暖宜人的气候滋润着这座城市恬静含蓄的诗情底蕴,绫罗娉婷的丝履衣着,甘巧甜糯的各色糕点、荠菜芡实、鱼米虾白、四时食材应季不绝,更有廊池假山、曲桥幽径通往大大小小的园林,天女散花般散落在粉墙黛瓦的巷弄之间。过街穿巷,或许还能听到一声轻唱的昆腔,细调轻歌中或言少女情思,或叹古今兴衰,曲意萦心、回味不去。
在这一方水土的滋养之下,生长在这里的艺术家也更加细腻沉静,时常以细致的心灵去感悟姑苏烟雨的灵动意境,以文人画式的笔墨描绘着新时代的担当,并由生活提炼出独特的美学理解。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的创意源泉,就来自于蒋喜大师对于传统苏州玉雕艺术的不断探寻与追问。
“龙凤天配对,你我永相随。”蒋喜大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玉传情”是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爱情表达方式。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尊玉、敬玉、爱玉的理念,玉石也被赋予了仁、义、智、勇、洁五种美好的品德,在民间自古就有以玉定情、宝玉传家的习俗。玉石的纯洁与温润,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至高的“道德标准”。玉石的温润内敛也与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出一辙,人们赋予玉石优美的品德,玉石也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家庭的责任与情怀。
记者看到,在蒋喜大师创作的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中,既包含了中国传统苏州玉雕的艺术元素与表现技法,同时又兼容并蓄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美学元素,让传承千年的苏州玉雕技艺为龙凤对牌注入与众不同的时代之美。
作品《春色满园》以传统水墨意境的笔法,通过“敞开的窗”和“归家的燕”两个重点元素,勾勒出一座静谧安详的水乡之家。作品以玉石天然红皮和白肉俏色巧雕出粉墙红瓦的家园,辅以门墩的刻画,家的感觉油然而生,岁月静好、温和从容的中国式爱情观被完美的诠释。作品《天地之好》的构思则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方中见圆,圆中有方,阐释出天地交泰、阴阳相生的哲学理念。作品正中取古宅窗棂的样式,以镂空的技法雕刻出一“子”一“女”,组合在一起正是一个“好”字。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与独特韵味,将中国玉文化中“百年好合”与“长宜子孙”的寓意,以现代派的浪漫艺术审美与表现技法,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件作品即可以作为定情信物,又可以作为传家之“宝”。
在创作《乾坤和谐》与《心有灵犀》作品时,蒋喜大师则为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赋予了时尚化与国际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融入中式传统纹样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将古罗马流传下来的男女性别符号融入作品之中,多文化元素的组合为古老的苏州玉雕技艺增添了全新的设计语言,来自不同文明的符号融为一体,碰撞出穿越古今、无分国界的艺术火花。
可以说,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是蒋喜大师对于当代玉雕“师古而不泥古”的成功创新。
“玉石最好的养护方式就是贴身佩戴,在佩戴中经历时间的洗礼和岁月的摩挲,玉石会散发出更加温润细腻的光泽。这点也恰好与有情人一生的爱情过程高度契合,从开始相敬如宾的青涩,到激情淡去的柴米油盐,再到岁月静好的相濡以沫、共享天伦。可以说,玉石折射出的文化魅力,正迎合了中国人对于爱情和家庭的最美好向往。同时,也传达出‘龙凤天配对,你我永相随’的吉祥寓意。”蒋喜大师如是说道。
开放包容 让玉“走出”深闺
蒋喜大师对于苏州玉雕的艺术思考与探求,不仅体现在其诸多充满时代气息的玉雕作品中,在玉雕作品的布展形式上,蒋喜大师也注入了更多开放与包容的设计理念。
在今年五月,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蒋喜大师在近百平方米的展区内以开放式的展示模式,打破了传统玉雕作品在展示中与观众产生的隔阂感,让束之高阁、深锁展柜的精美玉雕作品从禁锢中“走”了出来,走到了观众的眼前。观众在展区能够亲手触碰到苏州玉雕之温润与轻灵,能够亲耳聆听玉石碰撞发出的琳琅之音,开放式的布展设计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走进了苏州玉雕的世界。
谈及本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展位的设计理念,蒋喜大师对记者说:“人们提到苏州,一定会想到姑苏烟雨和油纸伞,‘雨和伞’深深地融入了苏州人的生活。伞传递给人们的是家的安全与亲情的温暖,这份情怀深深地印刻在每个苏州人的心中。为此,我们将展示架设计成伞骨的样式,以强力线串联玉雕作品。龙凤玉对牌系列作品在光与影的映衬下,为观众营造出仿佛置身江南烟雨之中的视觉感受。玉的灵动、轻盈、温婉,伞的温暖、依赖、安全,两者相互融合,引领观者与玉石产生心灵的契合,两者之间达成一种相互寻找、彼此吸引的默契。”
“在展示架下,我们还特别设置了座椅,观众可以坐在龙凤玉对牌下,获得一种自下而上的独特视角。两颗相爱的心依偎在玉石伞下,感受着幸福之雨的洗礼,在幸福与温存之间,两颗心就如同龙凤玉对牌一样浑然天成、融为一体。”蒋喜大师说道。
奋进不止 求索之路不绝
蒋喜大师之所以能够充分理解传承千年的苏州玉雕的精髓,并为其融入时代的元素,源自于他在行业中四十余年如一日的不断探索与追求,更来自于大师异于常人的加倍努力与辛勤付出。
1981年,蒋喜大师进入苏州玉雕厂拜师学艺。为了尽快掌握基本的雕刻技能和知识,他总是第一个到车间,最后一个关机器,并不断向厂里各位老师傅请教。他从古代玉雕的文化背景、设计理念,到造型、纹饰、雕工、用料等方面,多角度不断地发掘出苏州玉雕之美,并为其不断赋予新的艺术理念与创意。
为此,蒋喜大师花费了十年时间,不遗余力地收集一万多件出自太湖水域的石器,反复研究、学习,实践每一条线、每一个孔、每一曲弧、如何切割、如何钻孔、如何雕琢……这批承载着祖先智慧、心灵与艺术之美的石器,为蒋喜大师的玉雕事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回忆当初学艺时的场景,蒋喜大师感慨地对记者说:“当年的工作环境远不比现在,条件非常艰苦。冬天原始的老机器时常结冰,金刚砂划破手指留在伤口里疼痛难忍,双手浮肿得像水红萝卜;夏天高温不退、酷热难当,工坊的灯光招惹蚊虫叮咬,穿长衫长裤会酷热无比,但穿短袖短衫,一会儿就被蚊虫叮咬、奇痒难耐。”
在单调而漫长的学习时间里,蒋喜大师和很多学员都面临着彷徨、焦虑、质疑,不少人因为受不住这份艰苦,陆陆续续都选择了放弃。而蒋喜大师却怀揣着对于苏州玉雕的热爱与执着,毅然地坚持了下来。彼时的他就像一棵被压在碎石中的幼苗,在痛苦中不断成长,勇毅前行,以最大的努力和热情汲取着无尽的知识与技能。期间,他努力阅读各类文史资料,逐渐将古玉的内在精神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设计、探索自己的风格,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了领略不同玉雕流派的艺术魅力,他几乎跑遍了全国的玉器市场和知名博物馆,不断拜访业内前辈高手,向所有出色的同行求教他们的从业心得和专业技能。
在新时期中西方文化不断融汇贯通的趋势推动下,蒋喜大师为了让传统苏州玉雕技艺兼容并蓄西方美学精神,他前往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文化古迹,现场感受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艺术特色与魅力。日本、加拿大、美国、俄罗斯……蒋喜大师对于苏州玉雕的“寻美之路”遍布世界,在国际众多与美学相关的活动上,都有他积极参与认真学习的身影。
采访中,蒋喜大师表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中国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大力扶持与引领下,古老的苏州玉雕技艺迎来了新的辉煌。“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人生不止,则上下求索之路不绝。我愿尽全力,继续对苏州玉雕技艺不断探索精进,继续完善学术领域的研究,持续继承传承,不断开拓创新,让古老的苏州玉雕技艺“唱出”新时代的华美赞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