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近日,以“筚路蓝缕·筑梦星河”为主题开展的《中国印·天之印》品鉴会在京隆重举行。东风十五总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郎德民;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原会长、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周郑生;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馆员李季;中国航天玉雕第一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等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见证《中国印·天之印》的重磅亮相。

image

►嘉宾合影►

为纪念中国载人航天30周年辉煌成就及献礼中国空间站建成,《中国印·天之印》应运而生,它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权威授权,经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孟庆东倾力创作而成,以匠人匠心传播航天文化,以非遗技艺弘扬航天精神。

image

品鉴会现场,东风十五总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郎德民首先致开幕辞,详细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历程及成就。他表示:“从‘两弹一星’到‘八年四弹’,从‘三抓’工程再到北斗导航系统和载人航天工程。中国的航天事业从仿制到自主研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的航天强国。《中国印·天之印》诞生的恰如其分,它不仅升入太空见证了我们中国的航天奇迹,更是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有形载体,代代相传下去”。

image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郎德民致辞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会长、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周郑生则表示:“工美行业一直在提倡和建议,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中国印·天之印》就是这样的作品,它将中国工艺美术博大精深的技艺与现代科技、高新技术相结合,是集立意、技艺、创意、意义于一身的作品,对中国工艺美术行业有着提升和引领的作用。昨天的艺术,明天的文物,《中国印·天之印》进入太空并盖印使用,实现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梦想,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空间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是对未来有着深远的指导价值”。最后周郑生会长以八个字:“博大精深,大道致远”为《中国印·天之印》做了深刻地总结。

image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原会长、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周郑生致辞

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则从文化和收藏的角度对《中国印·天之印》进行了解读:“印玺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古人有云:‘无印不信’,玺印在中国是承诺、契约、权利的象征。《中国印·天之印》以玺印的形式呈现,并在今天登上太空,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太空契约的兑现,同时也实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飞天之梦。收藏要藏‘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作品,收藏要藏‘名人’的作品,而《中国印·天之印》就是这样的一件作品: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与中国空间站建成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它由国家级玉雕大师孟庆东匠心创作。“从太和到天和,中华文化万古永存”是李季院长对《中国印·天之印》的总结,也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期许!

image

故宫博物院原常务副院长李季致辞

在谈到《中国印·天之印》的创作时,主创大师孟庆东分享了自己从接到任务到创作完成的过程,他说:“虽然我已经创作过两次航天题材的玉雕作品,但这次接到任务时,我依然压力很大。如何将玉雕艺术与航天科技完美融合,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是设计稿件就有上百份,历时几个月的时间,几易其稿,终于设计出《中国印·天之印》。在雕刻时,难度更大,因为作品采用圆雕技艺,对原材料的要求很高,雕刻时更是要面面俱到,对雕刻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这件作品是我‘太空三部曲’的圆满之作,这不仅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飞天梦的“梦想成真”,也是我艺术生涯中的一次“梦想成真”!

image

《中国印·天之印》创作大师孟庆东致辞

image

《中国印 · 天之印》

中国太空第一印

《中国印·天之印》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纪念印章”与“中国空间站建造系列任务纪念印章”组成。

image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周年纪念印章”以神舟十三号 “ 返回舱”为原型创作设计,由和田玉碧玉打造而成,顶部以祥龙瑞兽呈现,主舱舱体左右两个圆框,神似两只眼睛目之所及皆是星河,象征着中国载人航天飞天逐梦,志存高远的远大抱负,底部印文书写“中国载人航天工程30年”字样。

image

“中国空间站建造系列任务纪念印章”以“天和”核心舱为原型创作设计,由和田玉青白玉打造而成,主舱段雕刻祥云、龙凤图案,寓意中国“天宫”空间站建成、顺利实现中华民族飞天之梦的愿望和理想,印基四周铭刻“中国空间站任务纪念”字样,底部印文书写“中国空间站系列任务纪念”字样和“中国天宫空间站”图形标识。

image

两方纪念印章搭载神舟飞船飞向太空,于苍穹之上承载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见证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历程,于方寸之间铭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光辉坦途。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