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创作的最高境界,一半是自然,一半是人工。
与自然相感相通,是认知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存之道。怀着一颗“天人合一”之心,玉雕师把自然观引入了玉中。
万物有时,四时有序,合天地之理,合四时之序。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今天我们常说一件玉雕作品直观设计的好坏,这是西方舶来的理念,在古代,我们讲的是造物和开物,是不说设计的。如果东西方进行深层的文化比较,西方“看世界”的角度是“看”,东方看世界的角度是“观”。“看”与“观”区别在于,“看”是用“眼睛和意识”,“观”是除了用“眼睛和意识”之外,还用“感知和潜意识与无意识”。这便是一个是“用脑”,一个是“用心”的区别所在。
何为造物,眼睛和意识只能做到“其形”,只有用心才能做到“其态”。于是,文化、美学、哲学、宗教便在“其态”中相遇: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行云流水、出神入化、气韵生动、羽化飞仙、如是我闻、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在玉雕创作中,文化意识、美学意识、哲学意识、道德意识、生活意识是合一的,因为这不是现实世界在玉上的简单投射,而是意识世界观察到的统一。
例如《庄周梦蝶》的故事,就是一种奇异的天人合一。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今天我们说物化,可能就是指事物的变化,但是在庄子笔下,物化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对此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
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天地造化当然并不由人主宰。庄子的理想也不过是希望人能够在宇宙界之中得以安放。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天地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根与源;而天人合一,便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
中国人自古爱玉,言“黄金有价玉无价”,“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礼记》中,子贡问孔子,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近似于玉的美石),孔子的回答是:“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在孔子看来,玉,是一种最包容天地的自然材料。离开了山水和土壤,玉的本色仍能保持温良之美,在人的生活空间里流动着一种天然韵律,可以通洽自然,可以慰藉身心。
自然为人所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许慎说:“象三玉之连,其贯也”,即玉象形字初意是三块美玉用一根线绳贯穿起来,古人以玉象征万物,“三玉之连”代表天地人的三通,是古代天人合一纯朴世界观的体现。
在庄子这有几重境界。对于凡尘俗世的人来说,如果有一番脱俗忘我的追求,可以采取的办法就是登山临水。再往上,御风而行,遨游天地,这是仙人的境界。而最高境界乃人与天地的完美融合,即所谓“天人合一”这是造物主的境界。
庄子记,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天地,是万物依凭的大炉,是背景;造化,是锤炼万物的方法,是动力。
玉雕、造物,不是人对玉石的征服,而是人对玉石的寻访。同时,也是玉石对人的接纳和成全。容纳自然万物的瑰丽雄奇,将人生历经与自然的玉石合而为一,互感式的沟通、巧妙的平衡、近乎一体的协调、审时度势的判断……就是,合。
合者,和也。宇宙是自然生生不息的过程,人的行为要顺其自然,真正的艺术也要与造化同根。
陶渊明诗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放浪自己于大自然于宇宙之中,不悲不喜,不惧不伤。天地有自己运行的轨道,当变则变,当化则化,人们能掌握的也只有自己的命运。我们纵身大化,与天地相合,与万物相融,摸索到天道,也好好走自己的路。
天人合一的观念,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你怎么看呢?欢迎文末留言。作品来自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林国华玉雕工作室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