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和田玉离我们生活很远,但目之所及,几乎身边每个人都会佩戴一两个玉器。这么看来,玉器其实是很常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疏离感呢?可能还是太多的玉器,还不能被称为玉雕作品吧。
今天来说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是玉器,差别会这么大?
答案其实很简单,三流玉雕师做产品,二流玉雕师做雕刻,一流玉雕师做文化!
好的作品,从灵感的迸发到最终成品,都是一个历练的过程。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最重要的不是原材料是否贵重,而是创意是不是巧妙。
每一块原料都有可取之处,就看雕琢的人,如何创意,如何加工。而这些作品的神韵来自玉雕师人生的积淀和生活阅历。
在玉雕行业很多人只注重原材料,不注重工艺,也间接导致玉料上涨,面粉贵于面包。
为了赚钱而糟蹋料子,之前很火的南红就是这样的例子,以前很多土豪控制南红,近水楼台先得月,屯了不少货,但是许多当地做工的雕件工艺太差,但料子却很好,其中不乏有很多顶级的好料子,而其他地方雕工很好但料子差,明显失衡。
同样是一块料子不同的工艺,呈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比如在瑞丽两三百的料子创作后可以买到两三万也有,但是有些好料子两三千买来雕刻后只能四五千出售的情况也很多。这样的情况在全国的玉雕行业来说,都是存在的。
不少买家在市场上不免看后很恼火,哭笑不得,很多好料子被人糟蹋,雕工粗制滥造,甚至有现代版的买椟还珠的故事。
好料子,雕工差,每次谈到不免有些惋惜,不过还好有些可以“扭转乾坤”,但有些真的是神仙也救不了。
当玉雕的商业价值被放大后,价值趋同是必然的。很多人为赚钱重料子不注重工艺,所谓的作品谈不上什么创意、附加值,尤其是一些玉石品种炒起来以后,导致很多人只注重料子,这样的后果只会拉低料子,浪费资源,这样的结果也违背了中国玉雕上千年年发展的艺术规律。
在网络上,朋友圈里,大家都会看到看到不少高端翡翠做佛公之类的“产品”,真得谈不上“作品”二字,这注重料子不重雕工的“产品”,不免让很多稍有点审美的藏友为此感到惋惜。
社会似乎很浮躁,为生计,也要两条腿走路,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搞艺术创作,做我们内心的东西。但作为一名普通的玉雕师,最基础的要求,要对得起这块料子,对得起自己,这就要求玉雕师基本功扎实,在创作之前读懂料子。
经过市场的洗牌,一批批粗工被淘汰,但市场题材的创新依旧很不乐观。剽窃他人创意,臆造题材,哗众取宠的人不在少数。
不在传统文化中吸取精髓是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好的玉雕的!既要跟随时代脚步,也要从玉文化中推陈出新,玉料结合设计才能更好的创作。
三流玉雕师做产品,二流玉雕师做雕刻,一流玉雕师做文化!
同样的,一流的玉雕师承载着美和文化。二流三流只是随波逐流,最终淹没在时代的浪花里。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