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下简称非遗展)北京展区,几位新疆玉雕大师的新作非常引人注目。不时有观众驻足,或近距离欣赏,或频频用手机拍照。
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杨修魁向观众介绍《七贤杯》的创作理念。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北京旅游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文威介绍,2021年10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委托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一期高级研修班,20位学员都是全疆各地的优秀和田玉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和从业者。在中央美术学院一个月的交流与培训中,师生共同探索了和田玉雕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道。此次非遗展选出4位学员的6件作品,算是个小型成果汇报展。
6件作品中有2件作品出自37岁的新疆玉雕大师杨修魁之手,作品分别为《七贤杯》和《长安符》,不走寻常路的大胆设计吸引了许多年轻观众。
《七贤杯》中的7个杯子以且末青白玉雕琢而成,各具形态、大小不一,返璞归真的极简设计,给人闲逸自在之感,以此体现魏晋风骨。
看似浑然天成,实则独具匠心。“我是把杯子当作‘人’来雕琢的,赋予它们不同的形态和个性,然后放在一起,毫无违和感。”杨修魁说,“在创作中,我保持了杯子的基本功用,其他的部分属于艺术创作。7个杯子都是因材造型,随形赋意,以青白玉的沉静、清雅、内敛来彰显‘竹林七贤’的超逸洒脱。”
如果说《七贤杯》带给人的是宁静飘逸之感,《长安符》则显得爽利刚硬。极简设计,长条形、头部似箭镞般尖利,和人们熟悉的玉器造型大相径庭。
“作为玉雕师,我更希望运用和田玉这种传统材质,创作出有时代感的作品。我选择了古代尖头玉圭的造型,像宝剑,给人向上的力量。”杨修魁说。玉圭的历史十分久远,是西周、春秋战国时的重要礼器,不仅是天地四方神灵的代表,也是一种信物。
在2022“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北京展区,杨修魁创作的《长安符》非常抢眼。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张海峰摄
展位上,一个个大大小小、长短不一的长安符,很像一个个向上生长的生命个体。杨修魁演示,将几个长安符纵向排列,它们就延展成一个链条。“可以自由组合,无限延伸,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关系中。”他又以90度角,将4个长安符拼成一个“十”字,“这样看起来又像一个团队,大家既可以聚到一起,又有各自的方向。”
之所以选择青白玉,杨修魁也做足了功课,《周礼》中青圭礼东方。在中华文化中,青色是东方之色,寓意旭日东升,欣欣向荣;青色也是春天的颜色,生发出生命、希望、乐观等寓意。
两件作品都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老师的赞许,这让他很欣慰,“感觉交了一份满意的毕业答卷。”今年“6.18电商节”,在淘宝电商平台上,20多件单件售价2022元的《长安符》,一分钟内售罄。非遗展上展出的《七贤杯》,虽然售价不菲,但也已被定购。
杨修魁把新作的成功归功于在中央美术学院高研班学习后,艺术理念得到提升。“我在玉雕行业已深耕15年,以前做的玉雕更多是传统体裁,表现形式也缺乏新意……这一个月有了一个沉淀、思考、提升的机会。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我们挖掘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方式。这两件作品的创作,我借鉴了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表达了和田玉文化和当下生活的紧密关联。从市场反映来看,人们对这种创新作品的接受度很高。”
大胆尝试的成功,让杨修魁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遗产,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只有不断注入时代内涵,古老的玉文化才能永葆青春活力。”(记者 张海峰 实习生 阿扎马提·阿达力别克)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