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雕,中国最古老的雕刻门类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著称于世,享有“东方艺术”的美称。
几千年来,玉雕凭借其独有的文化魅力,吸引了无数匠人投身到玉雕设计与雕刻之中。
1988年出生的杨刘洋,正是一位手工玉雕匠人,一心致力于苏州玉器文化的发展。
“自从接触到玉雕的那一刻起,我仿佛找到了自己身为设计师的意义与使命”。
选料、设计和雕刻,玉雕中富含着太多的创意与文化,作品在最终完工前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每一次雕刻都是“玉石”的新生,而设计师正是那位揭开它神秘面纱的人。
在读书期间,杨刘洋并没有对玉雕有过细致的研究,他于2009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院国画专业,在校期间潜心研究山水画和工笔画,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工笔画专业,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在其毕业后,杨刘洋的导师推荐了他去相王弄做玉雕设计的实习,当初同年去的校友有十几位之多,但是到现在为止留在玉雕界的就剩下了两位,杨刘洋正是其中之一。
初去工作的杨刘洋,因为在校期间主修中国传统绘画、国画山水和工笔画,再加上西方素描绘画结构和比例的训练,所以信心满满,自认为可以很轻松地胜任这个工作。
但他万万没想到,当他拿到第一块玉石的时候,竟然整整呆坐了一个上午,也没能画出一根线条。
“那是一种满腔热血初入江湖,却发现武功尽失的滋味。”
随后的日子里,杨刘洋一扫心中的骄傲,虚心地边问边学,工作室中所有雕刻师都成为了他的“师傅”,他笑着调侃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
虽然不像很多年轻匠人自幼学习玉雕,或者是师承一派,但是他凭借着扎实的美术绘画基础,学习起来相对别人要快了很多。
到了相王弄一些日子后,杨刘洋发现这里的雕刻师雕刻手艺很精湛,但却因为多数人都没有美术基础,所以会雕刻的题材比较单一。
饮水要思源,于是靠“百家饭”学习玉雕的杨刘洋,便在相王弄开了一个培训班,专门教雕刻师傅们学习绘画和设计。
毕竟玉雕是要一辈子学习的“功夫”,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才是技艺进步的关键。
当时他的培训班在界内的反响特别好,每一年都能培养七八百名不同年龄的学生,很多玉雕师傅都认为对他们的技艺进步有很大帮助,在设计雕刻时对事物结构的理解和把握也更加准确。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些说起来很“容易”的事情被杨刘洋真正做到了行动上。
越是深入了解,他便越喜爱玉雕,无论其广阔的文化内涵或是精湛的手艺,都深深吸引着他。
虽然在学习玉雕上有着不小的“优势”,但是杨刘洋在学校所学的都是平面二维构图与绘画,而学习雕刻是二维平面转向立体的一个过程,这中间的“转换”对于他来说颇有难度。
当初的他因为刚刚入行,没有师傅会拿好的玉石让他去练习,毕竟材料本身价值也是很高的。
于是,他便找各种合适的鹅卵石来练习玉雕设计,然后再用泥巴捏成鹅卵石雕刻后的样子,慢慢地体会和理解,就这样一点点的越来越熟练。
当问及用鹅卵石和玉石雕刻的手感是否一样时,杨刘洋苦笑着说:“最初感觉是一样的,后来雕刻时间长了,才发现手感差了太多;相比之下,玉石更加油润、有灵气,而用鹅卵石来练习实属无奈之举。”
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求教、研究和练习,入行玉雕两年后的杨刘洋,终于可以独立设计和制作玉雕作品。
随着对于玉雕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杨刘洋才慢慢体会到,玉雕的设计文化和中国画以及他在校期间所学习的西方素描所讲的结构、比例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西方素描讲究的是客观真实的表现物体,中国国画讲究的是精神层面的意境表达;而玉雕设计则讲究的比较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随形赋意,意必深远”,而其中的“意”则包罗万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理解透彻的。
玉雕对于创作和灵感的需求是极大的。
世上没有一模一样的石头,所以每次都要面对完全不同的玉石,而且大多玉石都会有裂纹和瑕疵,这就必须要有活跃的思维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某一部分到底应该切除还是借用;借用部分如何达到“巧妙”;颜色和设计图案是否搭配......
这些都是玉雕匠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玉雕匠人必须有过硬的综合能力,才能在创作时做到游刃有余。
经过几年的学习和切磋,杨刘洋对于玉雕设计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从飞禽走兽到阿弥陀佛,从巧色巧用到对于纯度的极致追求,这些不仅是时代文化的变迁,更是一名玉雕设计师的心路历程。
对于每一块玉石,他都会拿出尽善尽美的态度去设计、制作。每一块原石都有属于它本身的独特美,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不是空谈,而是要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研究玉雕的过程让他对美有了进一步认知。
发现美,再加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最后用独有的手法表现出来,这不仅是作品的创作,更是一名设计师的使命。
入行第三年,杨刘洋的两件南红玉雕作品荣获百花奖铜奖,同年,他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室。
艺恒工作室至今虽然建立不到10年,但是在杨刘洋的带领下,现在已经拥有一个成熟完善的团队,选料、设计、雕刻等都由专业人士负责。而艺恒工作室最大的优势,一方面是细节把控,对于每一件作品,杨刘洋都会亲自把关细节,力求做到极致,哪怕是一根线条都有可能反复修改很多次;另一方面,就是对瑞兽神韵的把控,每件作品都被赋予了自己的性格,生动传神,这样才能打动观者。
数年的玉雕设计工作经验,使其对于玉石有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玉雕想要发展,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的创新。
传统玉雕题材这种常以吉祥文化为中心,可以帮助人们从心理层面、社会生活层面上树立信心,积极进取与创造,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
然而历史的车轮在前进,人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要求也在提高,中国玉雕吉祥图案需要在批判继承传统艺术的同时,创造富于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也需要更多地吸收外界的有益东西,创作出为人们所喜爱的新的题材。
首先,杨刘洋认为设计题材意识的转变是玉雕艺术进步的必然趋势。
玉雕创作要反映生活,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但在程度、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作为一种工艺美术都与绘画等艺术有所区别。并且,玉雕作为艺术品,表现要重修养,才能明心境,仅有技巧是无法刻画意蕴与意趣的,把传统中的精华继承下来,再加以灵活运用,这是一层创作;依据具体的环境和情况设计,又是一层创作。所谓功夫在玉外,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玉雕题材设计的历史使命。
他认为现代玉石的题材设计,照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母体,它们必须具有丰厚的内涵、自身优美的特性和人们赋予它们的独特品质。
由此看来玉艺术的创作过程实际就是设计师同玉石对话的过程;同时,也是设计者与中国几千年的玉石传统文化对话的过程。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