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磬是清代宫廷中和韶乐中的重要乐器,首用特磬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
最初由灵璧石料制成,随着新疆玉石的不断进贡,转用碧玉材质。特磬一套共十二枚,各为一律,共十二律,以薄厚定音律。凡作乐,先击鎛钟以宣其声;乐将止,击特馨,以收其韵,即孟子所谓“金声玉振”。
这件展品就是由新疆和田碧玉制成的,磬体为钝角矩形,长边为鼓,短边称股,鼓长62.5,鼓博20.4,股长40.4,股博30.7,厚3厘米,即《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股二鼓三”。
两面均满刻阴线描金云龙纹,呈双龙戏珠图案,金龙翻转腾跃,出没于碧水之中,气势宏伟壮观。磬上部鼓股相交处的火焰珠内琢以圆孔,穿以黄丝绳用于悬挂演奏。
正面云龙纹中间开光处,刻有特磬律名及制成年款:“特磬第三太簇。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己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背面刻有乾隆皇帝御制铭文,阐述以新疆和田玉制磬的渊源及意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