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玉雕技法一贯奉行“重韵重意不重形”之说,常会利用夸张乃至变形的手法来强调作品的神韵,以突出作品的个体特征,使其更富艺术感染力。
这种雕刻手法所雕琢出的作品,通常简练、明快,如绘画中的白描手法一样醒目、爽利,令人回味无穷。
然而这里所说的不重形,可并不是说就彻底忽略了玉雕的写实性,事实上,在当今的玉石雕刻中,写实仍然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也许我们可以用一句“形散意不散”来概括现当代玉雕作品。
无论古今,玉雕创作中都少不了“随形就势”四字,尤其是在玉材珍贵又日益稀少的今日。而好的随形雕作品对于韵、意二字的拿捏更是恰到好处。
到了现代,中国玉石雕刻在博采众家之后,又得以更进一步,在重韵重意之外,一面强化细节刻画,一面又力求简约,能省则省,使得作品既有形之美,又不乏韵意雅趣。
随形之外,被当代玉雕师看重的另一技法就是留白了。许多艺术大师都是留白大师,往往能于方寸之地显天地之宽、江湖之阔,并予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甚至达到“此处无物胜有物”的境界。
事实上,玉雕留白之技,古已有之。“雕满为下”之言,正是古人对于玉雕留白技巧的肯定。
总而言之,一件好的玉雕作品必须要做到写实与夸张的适度结合,在强调主体动态的同时,追求繁简得当的视觉美感。只有以形为基,以意为魂,以韵为审美的作品,才真正值得收藏。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