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玉雕作品《似水流年》.司延松

我国有八千年的玉文化历史, 创造了光辉的中国玉文化。中国玉文化历经春秋岁月, 留下了文明精华,闪耀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光芒。文化是民族生存繁衍的精神纽带,是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

中国玉文化作为中国特有、世界唯一的文化品类,其丰富的内涵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玉雕艺术从业者,了解玉雕作品的情趣文化打造,把富有生活情趣、传统国画艺术的神韵和气息注入到玉雕作品创作中,使得玉雕作品富含情趣内涵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玉雕的由来及将情趣文化注入玉雕作品的文化构建

“玉雕”是对玉石雕刻行业的统称,笔者这里谈论的“玉雕”更多指的是玉器。中国玉文化在经历了神玉时代、礼玉时代、民玉时代等时期后,玉器的作用被固定下来,大多数情况下,玉器成了礼仪用具和装饰佩件。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玉石历来被国人当作珍宝。在古代,玉被当作美好品物的标志和君子风范的象征,玉石品德就是最好的明证。在现当代,玉器更多被用作陈设和佩戴用品。玉雕的品种很多,主要有人物、器具、鸟兽、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别针、戒指、印章、饰物等小件作品。

image

玉雕作品《水乡记忆》 

玉雕作为一种存在的物质,它反映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物质和文化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文化产品,其外在的具体形象,包括玉雕造型、色彩、底座等等,都体现着一定时代的审美观,也反映着该时代的文化情趣所在。“情趣”一词在汉语字典中的意思有两种:一指性情志趣;二指情调趣味。作为一个玉雕创作者,笔者在本文谈及情趣更多是指情调趣味,本文旨在探究玉雕创作将情趣文化注入玉雕作品的种种文化构建。

“情缘物动,物感情迁。”和多数人一样,笔者初学玉雕多为谋生,然而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笔者对玉雕的创作,以及玉器承载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玉文化在当今的中国愈加被讨论,最重要的一点是玉雕艺术的创造精神,而玉雕艺术的创造精神就是玉雕师真实生命的体现。笔者对于玉雕艺术的看法是:玉雕反映着人间烟火的精神诉求,玉文化闪烁着人生的智慧,张扬着生活的光芒,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芬芳,这才是玉雕艺术的价值所在。一件富含情趣之美的玉器,或简单,或厚重,其意蕴深邃,视野广博,胸怀开阔,乐观向上,其本质上反映着玉雕师真实的生命观。之后才是装点世人生活的美物,亦是令世人追捧的美好情趣的载体。无论玉雕艺术如何发展,玉器诞生的路径如何变化,玉雕实质上都脱离不了玉文化的影响,以及承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情趣的初衷和最终目的。

image

玉雕作品《帘外风轻》

在玉雕艺术创作上,所有的玉雕工艺技法都是竭力表现玉雕师的想法,笔者渴望一种随意发挥思想的自由,不喜欢重复,不停地去摸索、寻求突破。寻求突破的路径就是“突破就是寻找自己”,简而言之就是寻找自己真实的自我所思所考。正如朱良志所讲的“艺术,不必追慕古人,不必仰息时尚,我手写我口,我艺吐我心,发我之肺腑,吐我之肝魂”。也许笔者的这种渴望和为之的努力就是生命的乐趣所在,玉雕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玉雕与人们的衣食住行也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同其他文艺作品一样要满足两个基本的社会职能,既要满足世人在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又要满足人民思想和精神上对美好向往的需求。从这两个社会职能来看,玉雕作品首先是基于生活需要的工艺品,这里更多强调玉雕作品在生活中的适用性;其次才是体现玉石本身的材质之美和承载的文化内涵之美。玉雕艺术中,文化为精神,造型为形式,最打动人的还是作品内在的文化精神,而不单单是外在的形式和玉石材质。归根到底,玉雕作品多数情况下是被人为创造出来的产物,它的诞生和出现反映着玉雕师的真实生命观,其最终归处还要与人类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结合起来。由此看来,玉雕作品的审美价值主要是通过适用性的发挥才得以完美体现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来创作一个玉雕作品不能凭空创造,观念思路可以天马行空,路径可以千奇百怪,作品都必须承载人民最根本的需求,即追求玉雕作品的适用性和体现人民最美好的生活情趣。

image

玉雕作品《雨打芭蕉闹闲庭》

二、笔者玉雕作品注入生活情趣面面观

笔者作为一个出生在号称“中华玉都”镇平的玉乡人,自小耳濡目染玉文化,似乎求学、生活、工作都与玉石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家乡,对于在艺术上有天赋和才智的人而言,从事玉雕的创作似乎成了不少人不二的选择。就算是缺乏玉雕天赋和才智,也并不影响他们加入到玉雕创作中来,或者以一个玉雕经营者和玉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加入玉人队伍中来。加入玉人队伍中,意味着生活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甚至意味着集荣誉、名望于一身或者一种更为舒适的生活。成为一个成功的玉人成了不少人的追求,来自社会各阶层的聪明人,把玉雕作为工具,或将创意的天赋转化为有形的玉雕艺术品,或将家乡创作出来的玉雕作品传播至全国各地,或围绕与调查玉雕产业链条中某一个环节兢兢业业,他们无不在玉文化的影响下,围绕着玉雕的情趣努力奋斗着。

image

玉雕作品《芦花浅水轻舟还》

在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历程中,灵动之趣的艺术点燃寂寞世界,让生命顿时灵动起来,成为天地之强音。玉雕创作者也应该在玉雕创作中展现灵动之趣,玉雕艺术将此化为具体的艺术创造形式,在静穆中求飞动,从常态中超然溢出,纵肆狂舞,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一言以概之,静处就是动起,动处就是静思,动静之间突出变化,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

富有创意的玉雕创作者脑海中理应充满了创意的燃料,笔者就是一个追求上述标杆的玉雕艺术创作追随者,笔者尝试通过自己的天赋和才智去创作富含生活情趣的玉雕作品,试图让玉文化爱好者去欣赏并享受驾驭其中的快乐。玉雕作品大到可以展现一个生命的世界,小到可以反映生活的诗情画意,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化作品。笔者深谙此道,笔者曾长期专注于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独山玉的创作,创作作品时时刻谨记要把生活情趣注入玉雕作品中。玉雕作品既可以展现诗情画意,也可以歌颂旺盛而永恒的生命力,以后者借玉雕作品而言志,寄托对无限生活的内心世界。

image

玉雕作品《光阴的故事》 

笔者创作出的玉雕花鸟小品的核心是“情调”,无论是传递性情志趣,还是抒发情调趣味,站在诉求和欣赏的角度上都可以成立。曾有一段时间,笔者潜心研习于玉雕花鸟小品的创作和研究,着意强调赋予玉雕作品生活情趣之美,譬如将文化中常见的元素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这样一些传统题材注入玉雕作品之中,创作出的玉雕作品给人一种清纯、宁静、 高雅的印象。创作过程中, 注重构图的形式美,以形式容纳画面,从画面注入内涵,既有灵动,又不失厚重,较好地体现了玉雕花鸟小品的现代特征。譬如作品《清风俪影》,以“方”“圆”的视觉形态所表达出来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趣味是静思和追求平稳,正好投合了儒家的“温文敦厚”“文质彬彬”的理想,表现出“度”和“中和之美”的独特趣味;作品《雨打芭蕉闹闲庭》,以小的形制构筑一个动静有致、闹中取静的动人场景,“闲”“闹” 则使庭院深深的空寂与“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的闲倦对比鲜明,给人传递一种画外之情。

image

玉雕作品作品《秋兴图》

“大道之门,积德之基。”想创作受欢迎的玉雕作品,学养是前提。学养,在自我超越,在学业历练,均以此为基本。中国玉文化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为笔者所敬仰。面对“将生活情趣注入玉雕作品”的大考题,多感到有心无力与自身的不足。为此,多年来我更加重视和关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情趣之美的搜集、记录,平时以写生画作、游学求道的形式记录所学,这是我和情趣之美结下的一种文化精神情缘。自小自觉不自觉地喜欢上了玉雕创作,并成为一个玉文化的追随者和实践者。长期的绘画坚持与玉雕的设计琢刻,笔者的玉雕作品透出一种诗情画意, 作品极具镜头感。从早期的 《雨打芭蕉闹闲庭》 《帘外风轻》 , 到 《芦花浅水轻舟还》 ,都得益于自身的绘画实践。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中国文化之中的玉文化,在中国人的生命里、血脉里,生长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命运土壤里,是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之一,为我们的民众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而且成为世界文明华彩的篇章。民族历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地基与根基,它上接民族文化的天气,下接民族文化的地气。笔者认为,研究玉文化之学,可从学术、民间、行业的视角,生动认识中国玉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玉文化的人文精神美,美在它以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化和文明,让人们领略、享受和审美中华玉文化的艺术魅力。

image

玉雕作品《浮生半日闲》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作为一个玉雕创作者,笔者能深切地感受到,当今我国的文化传承进入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更好地守望玉文化、传承玉文化、传播玉文化成了挑战。“让玉雕作品富含情趣文化” , 是我辈的义务、责任和担当。玉文化,在其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成果,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玉雕作品的情趣文化打造正当时,借用好、发展好、利用好、建设好,让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image

作者简介:司延松,河南省玉石雕刻艺术大师,高级工艺师,镇平县玉司玉雕工作室首席设计师,擅长独山玉雕花鸟小品的创作和研究,题材及艺术表现手法十分广泛。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掘情调,在常见的情境中体悟妙趣,捕捉最能打动人心的瞬间,在作品中营造惟妙惟肖的图景;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唯美不失法度,具象里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夸张力,给人轻松明快的感觉。代表作有《雨打芭蕉闹闲庭》《谁染枫林醉》和《芦花浅水轻舟还》等;作品《太行魂》获 2016年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银奖,《浮生半日闲》获 2016 年中国玉石雕刻“玉华奖”最佳工艺奖。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