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玉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汉代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在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玉雕产地,清乾隆年间,苏州琢玉作坊已达八百三十多户,玉器琢治技术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小如玲珑剔透的佩饰,大至宏伟壮观的玉山,无不精美绝妙。乾隆帝曾赞曰:“相质制器施琢剖,专诸巷益出妙手”。
苏州玉雕发展至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发展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来自全国的3万余名玉雕师在苏进行玉雕创作,形成了经济总量达30~40亿产值的产业基地。在苏州玉雕百花竟艳的当下,有那么一位玉雕师总能让你邂逅一股清新,惊艳一番绮丽,他便是杨曦。
几十年间与白玉朝夕相对,耳鬓厮磨,收获的是对玉石天马行空、从心所欲的表达。2014年第七届“子冈杯”上亮相的《秋语江南系列》成为所有玉石爱好者无法忽视的存在,风格清新隽永,刀法简约疏朗,用现代美学的理念拓展了玉雕的诗意内涵。而2015年《流动的乐章系列》的登场,更奠定了杨曦苏州新玉雕语言创造者的地位,以及苏州玉雕创新模式的领导地位。
“现在的苏州玉雕已经达到了明清时期的高度,甚至更胜以往,主要是作品的呈现,但不是个人的呈现,而是一个集体的努力。苏州市玉石雕刻行业协会及其主办的一年一度的‘子冈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杨曦这样说道。“子冈杯”的宗旨是鼓励创新,在信息传递极为迅速、视觉审美急剧变化的当下,若只是抱守传统,则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艺术发展的要求。今年的“子冈杯”更是要求参展作品必须首次亮相,保证了其原创性与可看性,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在苏每一位玉雕师进行自我突破。
当“技”已达到一定水平,唯有凭“艺”较高下了。杨曦称,于当下而言,个人的意识比较超前,但于历史而言,自己的创作只是一个点,只是当代玉雕峥嵘发展的一小部分。其实,所谓“匠心独运,跳脱时代风格”的玉雕创作自古就有。杨曦最为欣赏的便是乾隆年间的《桐荫仕女图》了,作品以琢碗剩下的圆洞制成桐荫垒石,以沁处琢成门洞,以示门内的微光,利用剩料将每一个细节处理得浑然天成,“势者,乘利而为制也。”其所蕴含的设计性与思想性值得学习。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代的玉雕师更不能重复自我。浸淫玉雕多年,做过的尝试不计其数,当所有可能都被组合后,瓶颈也随之而来,此时再提创新与突破就十分困难了。这不仅是每个玉雕师遇到的发展问题,也是整个玉雕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阻力。在杨曦看来,若是能对新的视觉表现和审美取向保持一名玉雕师应有的敏锐嗅觉,将源于生活的启发,提升到艺术层面,最终转化为玉雕上来,便可用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玉雕语言,为苏州玉雕注入新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而这份敏锐的嗅觉与自己的知识储备有关。杨曦曾说过,“我不想局限于某一种形式,不希望自己限制自己,各门类、各行业,跨界的……我都要能够去包容去吸收,这样才能创作出很有突破的作品。”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是简单的因材施艺就可以了,需要玉雕师的精心构思与设计范畴方可出好的作品。
杨曦眼中的同行皆有可圈可点之处,譬如,年轻的王一卜,从曾经的临摹为主到现在的摸索创新,此类观念意识的转变是可喜的。再如不追求“量”只讲究质的曹扬,平日以书法为乐的他,在玉雕创作中表现出一定的章法,一刀一笔皆有交代,他的山水牌,以刀法代替皴法,在乎山水之间也。
杨曦:号南石,作为当今苏作玉雕工艺创新、探索代表人物,开创了玉雕“虚实结合”的新技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