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有君子之相,静,是君子之静;动,是君子潇洒。一块好玉,把玩指尖,沾了人气的玉显得更加动人。呢喃几句,那是拥有者和玉的天人之交。

在传统文化中,玉,占据了很大的一个部分。在我国流传几千年的文化,玉是重器。从战国时期象征天子的和氏璧,再到社会诸多的玉器装饰。可以说,玉从古至今都是人人皆谈的对象。一玉谦谦君子风,温润含饴处处情。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一定是质朴的起源,才拥有了最后的不凡。在大学积累的设计知识,成了王发开手上的妙刀生花;进一步对玉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深刻,成了王发开心中对玉不变的情结。凭借这两点,王发开走上了这条“攻玉之路”,一走,就是十多年。

image

王发开

海派玉雕大师;海派玉雕文化协会理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上海宝玉石行业协会会员。

1996年开始学习书画,传统的儒雅艺术为王发开奠定了“静”这一艺术内核。书法中的笔走龙蛇,手腕之力和胸中之气结合,一起,一落,完成一次高度的精神之意。画中色彩点缀,曲线交织,书法是形体的美。画是勾勒的美。君子儒雅而清静,一袭儒衣,一把折扇,心中有清静,君子款款来。2002年至2005年在中央美术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学习绘画;2005年至2009年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跟随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中国砚雕石雕大师、海派砚雕第四代传承人丁伟鸣大师学习砚雕、石雕、篆刻、印纽、壶刻等艺术创作。

玉器很美,何为玉器之美?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像一千个读者对哈姆雷特的理解一样,众说纷纭,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和他们独到的见解和艺术素质都有着极大的关系,可能由于书法艺术的熏陶,王发开老师对花鸟鱼虫还有古代纹饰都有特殊的情节,特别是“因材施艺”的概念打开了比较新颖的艺术角度,根据不同的材料,最大程度上保留材料原来的线条,保留它天然的美,就是玉器最重要的美丽,任何事物都有其最天然的美,用王发开的话来讲,所谓传承,从美和深度两方面入手,美,就是明白事物本身的美;深度,就是在精神领悟方面要有自己的一份独有意识,不做虚无的口号宣传,而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好对一切的诠释。

玉石雕刻艺术大师王发开和田玉作品欣赏

“就所有的一切还是要好好学习嘛,没有底子功,哪来硬实力呢?直到现在我还是感恩在大学学习的那段时光,这一段经历让我更加夯实了自己的艺术底子和创作能力。理论知识学好了以后,还并没有结束,俗话说学无止境啊,只是完成了艺术创作的一个底子,还没有真正接触真实的艺术。所以大学毕业后,我在雅园玉道做了十几年,这段时间也是我进一步提高自己,加深对艺术更深程度理解的宝贵时光。”学习是一个人不断提高自己本领的方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激励着王发开不断学习着,身为文化手艺人,王发开明确自己肩上的使命,作为中国匠人的一份子,王发开保持玉的谦和秉性,并将这份美好的品质融入到刀下的作品当中。

玉石雕刻艺术大师王发开和田玉作品欣赏

一道细长的刻痕,需要多少日久年深的功夫沉淀?手艺人之所以成为手艺人,大抵就是因为他们默默学习,默默钻研吧。问及希望观众看到自己的作品有何感受时,大师缓缓说出一字:“静。”世间凡尘俗事诸多,所有人都难逃这样的窠臼,所以才更要注重自我内心的修养。不同的时代,每个字都有别样的深意,那么对于玉来说,自然也有不同的新意和创新。不单纯复制古人的艺术,而是要结合时代,更贴近生活地去用艺术来感染人民群众。艺术的最终指向是归属于群众的,群众接受的艺术才能称为是艺术,孤芳自赏,和脱离群众别无两样。我们的大师从前人的手中接过艺术的担子,要用自身汲取的力量和前辈们的教诲中把这份责任承担起来,再好好传承下去。生命是一个个轮回,艺术也是,师傅传给徒弟,徒弟传给徒弟的徒弟,就这样汇成了一条艺术生命的大河,不断向前奔腾。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