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又称荷,一般人们会首先联想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形象。然而,莲的形象并非仅此而已。中国人爱莲、喜莲的传统可谓历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莲被人们不断赋予各种涵义。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莲文化”。其实先祖们对莲的喜爱是源于原始的生殖崇拜,例如“莲生贵子”纹样,后来又与佛教结合衍生出“莲花童子”的形象。它的形象通常是手拿着一枝莲叶或莲花玩耍的儿童,这与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也正由于这一题材反映的是民间生活风俗,广泛应用于民间瓷器、玉雕等生活陈设和玩赏器之中,在皇家御制器物中使用较少。

image

莲花童子源于民间生活习俗

莲花童子的形象在唐代时出现,到了宋代。这一图案逐渐多了起来,人们不仅把持莲童子作为“七夕”节的供奉偶象。还用玉、陶、木、泥等材料制作持莲童子,作为吉祥物,供人玩赏。莲花童子也有“持荷童子”、“摩喉罗”、“磨喝乐”等称呼,(这是梵文Mahorage的音译,相传“摩喉罗”为佛祖释迦牟尼的亲生儿子,天资聪颖,15岁出家,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排行第一。)宋代中原地区民间流行有一种儿童生活习俗,即每逢七夕或其它节日,儿童们都要临水折莲花荷叶,用来将自己装扮成一种叫“摩喉罗”或“磨喝乐”的小儿偶像。

image

其俗主要散见于宋人笔记中。如吴自牧《梦梁录·七夕》:“市井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六:“本佛经云:‘摩喉罗’,俗讹呼为‘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庭者,以金银为之”。据调查,近代苏州地区尚有“摩喉罗”泥塑残存,造型仍为执莲童子,只是儿童的形象与纹饰已大变,而在当地也不叫“摩喉罗”或“磨喝乐”,称“果子男”,是七月间道教醮会时送与儿童的一种玩具。显然,两宋童子执莲效颦“摩喉罗”、“磨喝乐”,仍是源于七夕供养小儿偶像的风俗,可谓是一种节日儿童习俗,意寓儿童健康成长。

image

莲花童子祝祷多生男子

莲的花心有子且一蓬多子,象征具有无限的繁殖能力,这正符合人类繁衍生息、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随着莲文化的发展,人们对莲的生殖崇拜逐渐演变,其涵义有所改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莲生贵子”纹样。人们从原先祈求“多生子”到“生贵子”,已不再是单纯的生殖崇拜,更多地体现出一种实用功利性。唐代“化生童子”和七夕节日的“乞巧”风俗又有结合,以祝祷生育男孩。后又演化成为送姻亲家的礼物,儿童玩具和儿童游戏。

image

《岁时纪事》记载:“七夕,借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样,谓之化生。”唐代“化生童子”显然已和中国传统的“宜男”、“宜子”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宜男”是古人对女子多生男子的祝愿之词。由于中国古代是农耕经济,加之民族之间战争连年不断。因此男子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劳动力,多生男子就意味着后续生产力的繁衍连续,也意味着江山社稷的稳定。可以这样说,男子在当时是一种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多子多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良好祝愿。天真童子正好迎合中国“宜男”的传统文化。

image

尽管佛教中赞美莲的圣洁,极力强调修行中的戒欲和不染,但佛教故事和造型艺术表明,它的莲文化其实也源自于生殖崇拜。印度同样有“莲生贵子”的故事,即《杂宝藏经》中说。在古代,波罗奈国有一座仙山,梵志住在上面,有一次一只母鹿舐了他的便溺后竟怀上了胎,并生下一女,梵志收养了那女孩,女孩长大后,嫁给了梵豫国王,并被立为第一夫人。后来,那女子又怀了孕,谁知生下的。却是一朵千叶莲花,被大夫人装入篮子扔进河里。篮子顺水而飘,正巧乌耆延王正在下游,把篮子捞了上来,打开一看,千叶莲花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小儿,遂收养了下来。小儿长大后,个个都成了大力士。

image

这样的故事正是崇尚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中国百姓最乐意接受和相信的。莲花生子无疑是大吉祥,从此,莲花和童子都成了包蕴着生命希翼和幸福期盼的吉祥物。莲花童子的造型也风靡民间。莲花与童子的形象便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固定的传统吉祥纹饰出现在瓷器、玉器等器物上。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