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雕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从古至今无数精巧珍贵的雕刻艺术品争奇斗艳,成为中国文化长河中宝贵的财富。这些珍品的背后,离不开一代代雕刻大师的上下求索、呕心沥血。福建省作为寿山石的产地,人杰地灵,自然聚集起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雕刻艺术家,成为特有的石雕艺术发源地之一。他们之中既有艺出名门的国家级、省级大师,也有独立特行的无冕大匠,每个人或擅长于传统题材,或热衷于推陈出新,或是致力于雕刻教学……诸位大师各显神通,为寿山石雕的传承和发展源源不断地输入能量。上海德缘文化以传承国石非遗文化为己任,近年来深入福建省石雕领域,采访了多位工艺美术大师。本期做客《名家访谈》栏目的嘉宾素有“何马风”之誉,他就是——当今深具影响力的雕刻家何马。

image

△何马装置作品《我的饭碗》 2007年

问: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上海德缘文化的专访。寿山石雕艺术乃国之瑰宝,福建不仅是寿山石的产地,也是石雕艺术的发源地之一,百余年来大师辈出。您作为寿山石雕的工艺美术大师,又是多种玉石材料的雕刻艺术家,在雕刻艺术和技艺传承两个方面均取得不俗成就,那么您当初是如何选择寿山石雕?

何马:感谢您们垂注。这个话题,二十多年前许多媒体报道过,都有各自的发挥。我想这主要和自己的兴趣特性有关,画画、捏泥、雕刻是我小时候认为很好玩的乐趣。能够在自己的兴趣玩乐中获得生存的保障是很庆幸的事。进入雕刻领域也是一种机缘巧合,更是一种自然的契合。我注重的是如何享用自己的职业经历,无论顺境还是逆境。

(根据编者多方收集整理何马先生的早年经历:上个世纪70年代初,何马出生在福建省罗源县一个名为碧里的海边农家小村落,世代贫农,祖父虽通针灸草药却不收回报,外婆留下年轻时的女红、剪纸,父亲有精湛的木工手艺却多半是义工。他自小喜欢画画、写毛笔字,小学期间的图画薄和毛笔字作业常常被学校当成范本来展示,常和他弟弟靠捡废品、采草药积攒的零钱买许多小人书拿来临摹。八十年代初考入县一中,参加学校的美术兴趣小组,有美术作品获奖,利用假期誊抄古籍残本。初中毕业后考入福州市第十九中学,开始正式接受美术教育,学习书法、国画、素描、美术鉴赏等专业课程,各科成绩优异。在当时的闽都才子郑丹夷先生门下奠定书法、篆刻、诗词的基础。也因为郑先生的引荐,师从董希源先生学习国画,并得到书画界前辈指点。高二下学期辍学,在其学姐谭念梅的指引下观看福州玉雕厂的艺人雕刻寿山石印纽,得赠手凿、修光刀和峨眉石图章,从此与寿山石雕结缘。)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心花发明》2008年 寿山杜林石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吼》 1998年 寿山高山石

《吼》编者注:该作品利用原石特点,把石头雕成木制的夹子,“底座”的木条组合成石块,这是一种倒置。材质的黑色部分雕女人体,白色部分成了木夹子,这是黑白倒置。作品夸张地表现出木夹子夹住女人,女人的肉体膨胀,张着口,头发如火一样燃起来。这是一种呐喊,一阵挣扎,一次宣泄,还是对社会某些黑暗现实的控诉?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雕过的杜林石》 2000年 寿山杜林石

《雕过的杜林石》编者注:该作品根据杜林石原石的特点,经过作者巧妙、简单的刀刻处理,一个朦胧、身材婀娜的女子呈现出来,充分展示这块杜林石的美;画面中的女人体的美是寿山石美的一种比喻,这是玉石创作论的经典例作,也是玉石雕刻朦胧手法的拓荒之作;2000年/“首届杭州西博会”、上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银奖,多种刊物转载。作品用过《显》与《崩》等题目,刊登《《中国宝玉石》2000年第四期封面。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山雨欲来》1998年 杜陵石

《山雨欲来》编者注:该作品获“98 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作品展”一等奖,1999 年上海“首届中国优秀工艺美术作品评选”银奖。该作品的面世,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无论题材、表现手法、连展示形式也令人过目难忘。1998年6月26日《福建日报》“文化博览”栏目的报道:“与以往不同,本次作品展展出的作品不仅在题材上突破了传统的花鸟鱼虫,历史故事的范围,而且出现了一批人文体裁的传神之作,这些作品意境高远,令人回味无穷,何马的《山雨欲来》更显亮眼和突出……“。同年12月4日“文化博览”栏目再次报道:“他创作了《山雨欲来》这是一则意境相当优美的作品。与传统的寿山石不同,《山雨欲来》给人最突出的印象不是精雕细琢,而是言在石外之优美的意境。整个作品采用现代派的手法,从现代人的欣赏习惯诠释了古老的寿山石艺术。现代,加上奇妙的创意,就是他的特色。”“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或是“何马风”发端。

问:在许多微信平台推送有关您的事迹,我们感受到您在雕刻艺术中的大胆突破和对东西方技法的融会贯通。我们也注意几个概念“素描法”、“刀触”、“流形化势”等,您能解释一下这些概念吗?

何马:“素描法”萌生于90年代初,促成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穷则思变,多数像我这样进城的农民工购买力很低,只能选择价格低廉的寿山石,恰好价格低廉较粗的材质适合于各种技法的大胆尝试。为了生存,也为和我一起的学员能够较快地掌握雕刻技艺,我当时最熟悉就是课堂上对静物写生的素描方法,转化后作为寿山石雕的基础训练,也算是现学现用。

二、物我顺缘,我常站在艺术创作的角度思考,人和物之间的缘分关系,人有物缘,物有人缘。我的创作灵感绝大多数来源于玉石本身的感召和启发。寿山石丰富的色彩、质地、纹理势必联想自己的生活所见,我的早期素材最多的就是源于农家生活积累,如果蔬、五谷、加工过的食品、农具、牲畜等。在构思过程中,很自然了解一番寿山石材质和题材对象的物性,比如寿山石的质地、色彩、纹理,与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相类似,进而了解物和人之间的关系,如食疗作用、文学承载、民俗寓意、绘画表现等等。这实际上很像格物致知的经历。然后对着物品摹刻,有点像对着静物画素描,根据各种雕刻工具作用下所产生的刀痕肌理,把寿山石改造成外形、质感、色泽等与参照的物品相近似的视觉效果。如何启支的《早生贵子》、和田玉印章《葵花籽》。其仿真效果挺像油画的写实,使静物写实作品从平面的视觉感受转向立体触觉体会。素描法不仅用于静物写实,还应用于山水、花鸟等方面的创作。

三、生逢盛世,国家安定兴盛为手艺人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比如电动雕刻机的引进,增加技法的表现力。

“素描法”不断完善后惠及其他玉石材质的创作,从而发展成以肌理状态为视觉效果,以“刀触”为造型语言元素的玉石雕刻表现技法。

“刀触“指的是在作品表面留下的意识刀痕。我们知道色彩画、文艺作品用语中有笔触的说法。为了便于沟通,我暂且立个名词。这里关键在于“意识”,这个词包含多个层面,有预见、有辨识、有自觉、觉察等含义,而佛教认为“意识”由意根所起之识,属于六识之一(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识别作用),这些都影响“刀触”的表现力。想了解一个物体,就得触动物体,最好能够较为深入地接触探索,而且不造成破坏,或少破坏。“触”是用角顶着的意思,对接面极小,却有力量的把握感。深切地感知对象,叫感触。探索的结果使人明白,叫触觉。我曾提到“刀触是破译作品风格的密码”,“刀触是情感乐章的音符”。“刀触”的其他缘起,以及在玉石创作的具体应用,这里就不展开讲。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走出来》 2006年 芙蓉石

《门》编者注:这是“素描法”在何马先生早期作品中的体现。获“1996年度福州市工艺美术创新一等奖”,在展览现场被选中参加 “澳大利亚艺术工艺博览会 ”。背面刻字:“岁月沧桑,沧桑蛀在打着补丁的身上;沉重是性格,保守是美德,日夜祈盼的“福“,关在门外”。从这段文字可以感受到他对当时“传统工艺”的深刻透析。

image

△何启支雕刻作品《早生贵子》1990年 寿山芙蓉石

《早生贵子》编者注:作品规格:36x31x21cm,该作品是雕刻师何启支的一件代表作,体现“刀触”的作用,作品中无数的“刀触”从红色中跳跃出来,增加了喜庆的气氛;何马先生的“刀触”的提法是一种创见,颇具启发性,为玉石雕刻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问:您的许多作品是在石雕中融入诗歌、底座等元素,更像是一个综合型艺术作品或者说是装置艺术,这在寿山石雕中是独树一帜的风格,同时也伴随着争议。业内有人称您的创作理念是“玉雕界的未来”,也有一部分人认为您的作品不像是寿山石雕,您觉得这些不同看法是哪些原因造成的?以及您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又会用哪个身份来自我定义?

何马:其实在玉石雕刻中“融入诗歌、底座等元素”都是画蛇添足,我不主张。由于我的智力和能力极为有限,有的想法仅仅用雕刻玉石无法传达出来,或者还有担心别人看不懂的潜在心理。于是就加上文字、“底座”等来辅助说明。我的不少玉石作品结合其他材质,确实不宜当传统的“玉雕”来看。糖是糖,水是水,加一起时是糖水。放在厨房里的菜刀,和放在博物馆中的菜刀,就不是一个概念。玉雕正在从民族工艺朝着世界艺术的方向发展,随着大家的欣赏角度不断调整,一旦看法有所趋同,就无需费心思去搞得那么复杂。

至于“不同的声音”兼听则明。一件新鲜事物的出现,一旦具有能量,难免要经历几种反应:质疑、抵触、干扰、认同、采用,反应越大能量越大。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每个朝代的革新者都遭受过争议,甚至非难。过后就会发现这都是对当时腐败的陈规旧惯,起到逆救的作用。有一贴中药叫“四逆汤”,其中一味是毒性大的附子,却是驱寒止痛,助阳回阳的逆救良药。《道德经》提过“正言若反”。逆耳的是忠言。

我认为用寿山石刻的作品都是寿山石雕。穿西装的是人,披袈裟的也是人。认为不像什么,说明与判断者的之前所见不同。把别人的东西拉到自己的经验中去判断,这是多数人的习惯,是智慧的障碍,不利于思维拓展。《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指引修行人破除对“像”的偏执。“无我”才有公心,公心不等于一定要为他人,所以“无人相”。“无我相、无人相”提醒我们不要产生“自我与他人”的分辨心,都是人,各自的生命轨迹不同而已,不宜攀比。当自己对外界,乃至自身产生反应,我们要观察这个反应,然后调整,或者知道就好。拿自己的反应扣在别人身上,是多大罪过啊。我的作品《假砖》、《假柚》、《榛论》等,都在提示玉石雕刻的本体是玉石,进而传达“得意忘像”的理解。榛子雕得再逼真,也不是可以吃的真的榛子。榛子雕得好不等于玉石雕得好,懂得雕人物不等于懂得雕玉石。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假柚》2016年 芙蓉石

image

△何马作品《榛论》 2016年 福建仙游石

编者注:对于具象作品喜好问题,作品《榛论》上刻字是最好的回答:如榛不是榛,肖物有前因;美石多名目,当真莫较真。

关于“流形化势”,若有兴趣建议参阅《宝藏》杂志2014年第10期、第11期。这是融合转化具象、意象、抽象的创作思路及做法,旨在破除对某种形式、某种观点的执念,从而打开无边界的创作空间。

其实我对身份和定义的界定都很谨慎。因为身份和定义不得不说,却会限制理解。能不用尽量不用。雕刻首先是谋生手段,接下来才是修心养性的方式。青少年学习谋生手段,壮年运用谋生手段,到了五十岁进入反思,孔夫子“五十知天命”,而我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的无知。

image

△何马、王三三合作作品《化了》 2004年 寿山芙蓉石

《化了》编者注:作品规格:寿山芙蓉石6x1.5x14.5cm,木8.5x3.6x4.5cm,该作品以超现实的思维,通过构思玉器熔化的形态,来传达作者动态的世界观。该作品发表于《宝藏》杂志2014年第11期《流形化势-下》,《缘石开物》2011年荣宝斋出版社出版。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一扇开风气》2012年 台山玉、木质材料

编者注:作品刻字:“磨琢非为像,相成象万千;势随形起伏,情与色关连。一世开风气,三生结玉缘,莫求人道好,自古美难全。”这首五言律诗,是对造型取向、形式感、色彩运用以及手艺人修养的高度概括。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翠鸟》2003年 山秀园石

编者注:该作品获2003年“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 ”金奖。该作品如一幅水墨画,画面中的荷叶设计成网状和浪花的形状,让翠鸟处于风口浪尖上,表现翠鸟伺机捕鱼的生存的陷境。“平平止水,澹澹云诡;时至一击,千层浪起”,背面的刻字反应作者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雪夜》2010年 寿山坑头石

此次与何马的访谈,正值他最为忙碌的时段。在结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后,他依旧容光焕发、神完气足地与德缘工作组的记者攀谈至深夜。他为人热情好客,谈锋敏锐,在参观何马的教学工作室和家庭展厅的过程中,处处都能感受到他对待玉石雕刻和教学事业的一片热忱。被问及当下面临的争议时,也毫不避讳、坦诚交流。在他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寿山石雕的蕴载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技艺范畴,对于逆流而上的何马来说,是寿山石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还是他转变寿山石雕的创作方向?这已经不重要了。几十年经历的风风雨雨,就是一部普通农家子弟的创业奋斗史,令人肃然起敬、深深感佩。与此同时,何马的家人好友十几年来支持着他看似“离经叛道”的创作之路,成功时共同分享喜悦,低谷时一同面对争议的杂音,这份互相扶持之情令德缘工作组的同仁亦颇为感动。

image

△何马雕刻作品《葵花籽》 2018年 新疆和田青玉

编者注:“素描法”的普及,使大量品质不佳的材料得以合理而充分的利用,真正体现因材施艺的手工艺术理念,并吸引经济能力有限的玉石雕刻爱好者加入玉石雕刻队伍。是西方的美术基础训练与中国传统的玉石雕刻技艺传授的成功融合,可以为玉石雕刻向当代艺术转型提供一些有用的技术支持。

image

△何马应邀讲座现场

编者注:上图是一次何马先生应邀讲座现场的图片,何马先生系中国玉石雕刻大师、中国观赏石协会(北京)国石鉴评公司专家,福建省工艺美术师大师、福州市工艺美术特级名艺人、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曾是福州大学兼职副教授(2002-2004年)福州市第十二届政协委员等。

涉猎诗歌、绘画、篆刻等多个领域的何马,玉石雕刻和教育事业是他最为重视的两个领域。雕刻艺术家?教育家?书画篆刻家亦或诗人?已经声名卓著的他不愿意被贴上某个特定的身份标签,在我们看来,何马是一个胸怀大志、博学多才,充满热情、勇于探索的、琢磨在修行途中的“手艺人”,也是独具风格的当代玉·石雕刻艺术家。

image

△上海德缘文化工作组与郭祥忍(前排左)、何马(前排右)合影

对于何马来说,在雕刻艺术中的创新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对更多艺术形式和手段的勇敢探索;孜孜不倦地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和手段、深入研究中国雕刻文化和技法,不是为了说服别人和讲课,而是想做一位真正能够把理论用于雕刻实践中的践行人。尽管现在他还年轻,他的前程仍有困顿艰辛,但他在上下求索、奋力前行,他未来的成就或将为世人瞩目,何马是一位永远走在创新路上的匠人和思索者!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