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与几位上了年纪的琢玉工匠聊起了玉文化,谈及当前玉文化中的种种“化”,感觉其中颇有些新意,现整理出来,供关心玉文化者参考。

image

   一曰“神秘化”。玉的神秘是古已有之的。远古人类即有石崇拜,认为石是神灵之物,尤其是作为石之美者的“玉”,其“硬、美、润”一直为人称颂。利用玉本身固有的许多特点,人为地为它罩上种种光环,把玉奉为万物主宰、天地之精……从古至今有关玉的说法日益神奇,充满了浓郁的神奇、隐秘色彩。正是由于其神秘,才更加诱人探寻,引人遐思,成为博大精深的文化现象。凡此种种,都为玉文化增添了无限乐趣,众多的人把玉与文化相勾兑,寄托其精神情感,这也许正是玉文化的神奇之所在。玉文化就在这神秘中存在发展。

   二曰“庸俗化”。在埋头于玉文化的研究中,不乏极为有益的成果,遗憾的是,近年喧闹声中掺进了一些不那么和谐的音符,玉堂里混入了一些市井之徒。比如用玉片连缀成枕,标榜能医治各种疾病;把水晶握在手中,立即能浑身舒畅通络导气等等,不一而足。如果说古人由于科技不发达,对于玉的种种解释和运用,还有着些许社会进化的积极意义的话,那么对于在如今的信息科技时代,还生出这种种误说,无疑是招摇过市,庸俗蒙事。研究玉文化是严肃的科学,千万莫将其导入庸俗化的误区。

   三曰“虚无化”。玉文化是中国的本土文化,有着与中华民族文明共起始的优良传统,在世界文化宝库中载有重要的篇章。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的玉文化研究中,有人贬低她的价值,以至全盘否认“石器时代”的存在。事实上,关注玉文化,决不应仅仅从经济价值出发,而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去研究探讨。

    四曰“追潮化”。在玉文化研究中,有附庸风雅者,有追随大流者,更有钻营图利者。在玉器市场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假”东西,这种假,不是以次充好、以今充古,而是用树脂混合粉调颜色模压出翡翠样的玉坠、手镯,用料石充玉戒面,把玛瑙打眼掏膛后注进水当水胆等。在玉器火燥的当今,不出现假冒伪劣品是不可能的,但假没什么可怕,从来是真金不怕火炼,市场上假货越多,就越能衬托出真物的珍贵,更何况人们可以在辨别真假中增长知识,学会去伪存真。

    “试玉要烧三日满,识人须待十年期”。值得注意的往往是一些腰中别块假翡翠、假充玉专家的所谓“宝玉石鉴定大师”,利用某些特殊的条件,到处为人盖章收费,其意欲何?我们还是小心慎重为妙。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