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心源

作品鉴赏

孟卧虎认为,理想中的玉雕,应该是既要有形式之美,还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形式之美是用来让人观赏,文化内涵传递的则是艺术家丰富的思想。

image

image

传统工艺固然要继承好,这是我们的根基,但更应该跟随时代去发展,赋予这一传统工艺更鲜活、更深刻的生命力。他认为玉石的材质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都有其独有的特质,赋予其生命力才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使命。

image

image

共知-清音

他在创作中提倡与自然对话,敬畏生命,尊重文化,把每一个沉睡的形象从玉石自然外表的禁锢中解脱、释放出来。

image

他说——自古以来,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其所从事领域的集大成者,他们都拥有超出同时代人的思想和冲破樊篱的莫大勇气。人类社会进步也在于此。

image

image

净域

image

image

暮朝-思

然而能做到打进去和打出来的人很少。往往有些人能打进去,却打不出来。社会本就浮躁,更多人是还没打进去,就要往外打。前者作品是无生机,后者作品多是空有形式而无内涵。

image

image

缘由

image

image

耦花深处

他慢慢地也深刻认识到:所谓创新不是想创就能创出来的。创新不是刻意为之,也不是刻意寻找不同;而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多方面的综合积累,再加上对生命的感悟自然而然形成的。艺术也无所谓新旧,做艺术就是做真实的自己。正如石涛所说:“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image

无尘

玉雕形式还相对单一,随着时代需要的发展,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

image

image

暮朝-盼

从事玉雕当然要先了解玉文化,而最重要的是要结合玉本身的材质去研究,研究就要探其根源。这天地造化的精华必有独特的天然材质美。

image

image

image

道法

玉是有生命的,就如人一样,有温润的也有刚强的;有灵巧的也有朴实的......有的偏向轻盈,有的偏向厚重......在传统玉雕理解上的“杂质”或许正是这块玉的特点所在,每一块色泽变化都蕴含着无限的内涵,如此美妙。这恰好能与他所学所悟相融合。

image

他试着尝试各种形式和手法。先做大件造型,又做意境小件,又反过来做大件创作......每件作品从解读玉料,开始画设计稿,到做泥稿,到开始雕玉等反反复复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亲手制作,对于创作而言,手法相对灵活,每一层玉雕下去都有可能有色泽纹理的变化,这需要灵活调整。

image

正因为经手了很多各种各样的玉料,和他们做交心的朋友,这才能对各种玉料设计驾轻就熟。例如对纯色料怎么制作,对杂色料怎么制作,怎么把天然色化开而使作品晕染自然,怎么化乱为整,怎么以小为大,怎么化无用为有用,自然而然已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方法论。

然而艺术不仅仅靠方法论,意境也不是空造一个景,要上升到哲学层次上来。形式为下,思想为上。

image

“探索才刚刚开始,我想离玉更近一些,离文化更近一些,离自己的内心更近一些。”

image

在做玉雕时,中华文化是根基,但也要有时代的国际视野,要以开阔的视野和包容的胸怀吸收多种营养。不能表面的克隆搬抄,要理解性的去合理融合。无论是文化,还是单谈艺术都是在不断地碰撞中发展下来的。

image

艺术重视“真”。真的感受,真的表达。“真”的作品往往是能打动人的。从玉,更是从心,这是孟卧虎的治玉理念,他希望做时代的变革者,让古老传统的玉雕艺术在时代的大舞台上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image

image

image

般若

孟卧虎

image

河南商丘人,青年玉雕艺术家,朴石本纪玉雕创作室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其作品将人文与自然、传统与当代融为一体,使作品在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富有时代特征。

后记

一个有点革命精神的先行者,注定是孤独者。在一个时代,有可能不会很快被接受。但这种尝试,从玉雕艺术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具有积极意义。不能以传承传统为借口,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求,跟风拷贝,赚取快钱,丧失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化、时代性。非常赞成那位网友(前言中提到过)这样说:那些整天固步自封光说空话自认是行业权威的,从某方面讲胸怀格局比较小。那些不敢尝试或没能力尝试的人,不要每天说这不好那不好,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敢于尝试,这才对行业有帮助!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