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有一条这样的消息比较疯传,一条关于相王弄整治拆除的消息。


很多人看到这样的消息都比较震惊,事实到底如何,藏玉第一时间走进相王弄,了解那里的情况。

一次整治

我们先来看一下最近执法人员在相王弄执法的一些情况:

此次整治主要针对无照经营以及一些消防安全隐患。从相王弄目前来看,贴有封条的很少,只有几家饭店的门口贴有这样封条:

在其它地方并没有看到关于此次整治的一些情况,据说此次整治一开始是从饭店开始,后来蔓延到玉雕工作室。

据藏玉了解,相王路这边很多工作室租的都不是商业用房。现在这边要整改,要求工作室出示营业执照,没有营业执照的可能要关门歇业。

在相王弄里能看到几家关着的工作室,但是并没看到门上有封条,后续的事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不过,如果从要求上来说,要办营业执照的话,需要出示租房合同,但是如果合同上注明的不是商业用房,或者商民两用的,那么营业执照就办不下来。所以,工作室们还需要面临着很多问题。

此次整治对工作室的影响也不小,但拆除的可能性很小,相王弄本身在苏州的古城区,古城区的拆除目前来看没有什么可能。

后续情况会是怎样,我们将持续跟进。

十字路口的相王弄

走进相王弄,处处闻琢玉声。

说到相王弄,对于玩玉的人来说,它可以是是一个玉雕的圣地,很多人去了解苏州玉雕都要去那里走一趟。

相王弄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北起十全街,南至竹辉路。路中段东侧有唐代始建的赤阑相王庙,亦称相王行祠。如今的相王弄以相王路为中轴线,相王路里面曲曲折折连接的很多小弄,这些小弄才是真的相王弄。

相王弄看起来并不高大上,而是看起来很普通甚至破旧的一些老房子,狭窄的胡同,古旧的老房屋。

但它是苏州的一个文化符号,从这里苏州玉雕开始了蓬勃发展,很多玉雕师都是从这里开始,从这里走出去。

在这些窄小的胡同中,相王弄发展出自己的一套和田玉产业链,从原石到加工到成品到机工,你可以在这里找到任何你想要的。

但如今这个符号也面临一些困境。那就是它简单的小作坊模式跟不上玉雕行业的发展。

首先就是机雕的威胁,相王弄多是一些小作坊,而面对机雕,他们变的没有优势。

小作坊的玉雕,题材一般都比较常见,常见的佛、观音、牌子、把件,而如今面对机雕的威胁,很多小作坊的模式慢慢变的没有优势。

其次,苏州玉雕产业这几年发展很快,很多工作室开始搬离相王弄,所以这两年相王弄也开始变的有些冷清,相比前些年的热闹,如今的相王弄显得不如往昔。

不过这两年玉雕行业并不景气,一些搬走的工作室有些又开始搬回相王弄。

而且相比石佛寺政府对玉雕的大力支持,修建各种新的玉器市场等等,相王弄就显得有些弱小。连最火爆的玉器城二楼的原料市场如今都开始慢慢减少。

种种原因,让以前这个赫赫有名的相王弄,如今变的有些艰难。

苏州的文化符号

如果说"小桥、流水、人家"是姑苏的血液,那么弄堂就是这座城池的灵魂!

相王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这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初说起。

当时的苏州玉器厂改革,很多玉雕人开始走入市场,而以前的玉石买卖大多在附近的文庙进行,于是有做玉的人在周围还是一边农田茅舍的时候,就租下了房子开始做玉。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玉石作坊在这里开了张。

在最开始,玉雕都是以仿古为主,而相王弄玉雕人的手艺尤为精湛,产品远销海外、港台,慢慢开始声名远播。

之后大概在02年,市场开始变化,玉雕创作开始转向现代玉雕,市场开始转变,从以前的销往港台、海外,转向内地市场。

而当时的相王弄,有好的文化底蕴、地理位置、低廉的房租等等,慢慢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玉雕人才。各地的玉雕相互融合,使得苏州玉雕有了很快的发展。

而到了一零年之后,相王弄已经汇聚了近千作坊,规模日益扩大,不同流派的思想和工艺手法在这里融汇贯通。

正是因为相王弄的包容性,造就了今天它在玉界的繁荣。从这里走出了许多玉雕大师,更不乏各具特色、实力不容小窥的中青年玉雕家。

在这里,从低端到高端,从原材料到加工产业一条链,从以前的城中村,发展成为苏州玉雕的聚集地,成了苏州艺术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古朴曲折的小径构成了如今的相王弄,但对相王弄来说,它未来的道路同样曲折,这个沉淀着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的弄堂,未来又会面临什么变数,玉雕产业未来要如何发展?

这,值得我们每一个爱玉人深思!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