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亲自拜访,你很难相信,爱喝咖啡、会画漫画这样的人物标签会出现在一位玉雕大师身上,这位大师来自上海,画过连环画、漫画,做过记者,写过书,最终却又回到15岁学习的玉雕手艺,潜心创作与研究。他便是本期“大师说”的主人公——陆华。

年逾半百的陆华,与海派玉雕结缘已久。海派玉雕是中国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种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玉石雕刻艺术风格的派系,与上海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性格特质有离不开的关系。海派玉雕的“海纳”,吸收了绘画、雕塑、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如同包容万象的上海城市,而“精作”的手法则又离不开上海人细致、责任心强的特点。

陆华是典型的上海人,15岁的他进入玉雕厂学习,当时的他在心中暗自发誓:要做最好的玉雕、做“陆华最好的玉雕”。艺术总是曲高和寡,陆华说搞艺术时就谁也不要问,不要考虑市场和其他人,痛苦,但是会做出好作品。可是这并不是玉雕的生存之道。要打破行业的固化,就要引导围城外面的人进来。将玉雕从艺术的神坛里退出来,将传统文化稀释成大家看得懂的生活智慧。 

“雕”是人的价值,“玉”是天的价值,什么是“好玉雕”?是年轻时陆华的疑问,而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初入社会的他并不能准确摸出答案。

迎合时代的潮流,年轻的陆华投入到当时的艺术市场,先后从事了连环画、漫画的创作,后又做了10年艺术收藏专栏的记者,访问了近百位艺术大师,在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沉淀之后,陆华对玉雕有了新的理解:玉是什么?人们说’美石如玉’,那还不是石头一块?就是’好’的石头而已。玉是什么?又有人说’九德如玉’,那还不是先人一说?那么玉就是’人’的石头而已。

“为什么中国人会喜欢玉?是因为人的不确定性与物态有关。人生无常,我们总想留下点什么。玉的材质贴合了我们传承的想法。水火不侵,不烂不腐。有人问古代玉为什么以白为最好。因为白就是原点。人都有无法把握自己的时候,所以我们需要一个物件随身,来提醒我们要回到原点。如同我尝试了多种身份最后又回到做玉雕,人会回到原点,玉雕也一样。”

再次回到“玉雕匠人”身份的陆华身上,有了更多的从容,在艺术行业摸爬滚打的那几年,他做了诸多尝试,开古玩城、做讲座、与平台进行艺术合作,他出版多了多本与“玉”有关的书籍创作,亦找到了“玉”与“雕”之间的平衡。

“我们小时候学玉,料越差,我们能做的越好,才是技术好。而现在,料子越好,雕工很一般也被称为是’好玉雕’,其实玉雕哪有好坏之分,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顶多,与其说要做一块’好玉雕’,不如说要做一块’让人想非买不可的玉’”,短短一句话的转变,是陆华沉淀多年后的感慨。而如何做出一块能反映当代文化、又有思想与艺术感的玉,却是他将穷极一生的追求。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