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和田玉市场的捡漏,我们经常说无漏可捡,但如果在一定的条件下,捡漏也是有可能发生的。比如下面这条新闻。

证券时报就报道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姓方的玉友,在一家玉店里淘到了一块一斤多重的黄白玉种和田玉青花籽料摆件。雕的是所谓山子,也就是亭台楼阁外加小桥流水。雕刻工艺只能说还说得过去,表面上有一点脏,里边的玉质还算不错。

老板是一个来深圳做玉石生意的河南人。这件雕件之前笔者也见过,老板坦言他的成本是2000元,只要加一点利润就可以“走货”。但偏偏笔者当天现金带得不多,手机和银行卡也统统忘带了,而又不愿意“先货后款”欠别人的钱,所以并没有马上拿走,而是考虑下周末再去,适当砍砍价再拿下。

没想到,第二天方姓玉友就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这件雕件的图片,称他请教了上海的一个玉器收藏大家,也是一个著名的鉴定专家,对方给出的这件作品的估价是:15万元人民币!

15万元是否太过高估需要打个问号,但对笔者来说,郁闷肯定是免不了的:一念之间,一件颇具特色甚至可以说可遇不可求的玉雕作品,就这样从眼前“漏”走了。

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和田玉的玉种中很少有黄白种这一说法,国标里也没有这一分类。物以稀为贵,类似的东西在市场里基本上都是单独论价的。

而拿下这件雕件的方姓玉友有一个最为擅长的本事,就是从能市场上以偏低的价格淘到颇具特色的东西,然后在他的朋友圈子里广为宣传其重新估值后的价值。话说回来,这钱也只有他能赚,必须得眼光、资金、胆识、圈子……都到位了,才能实现价值的“爆米花式”增长。

故事看完了,不知你作何感想。

关于捡漏,市场中的那些大漏,几乎没有。但在有些情况下,漏也是有处可循的。我们简单举几个例子。

化瑕为宝

如何捡漏?将不好的变成是好的,是最直接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不好的呢?比如我们经常说的瑕疵。我们来看下面这些料子,你能说它们是好料吗?

但如果把这些看起来并不好的料,经过一番设计雕刻之后,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你能说这样的作品没有特点吗?

虽然从某些角度来说,尤其是对和田玉本身要求很高的玩家来说,即使是用瑕疵巧雕的作品称得上巧,但称不上是特别的好。但不得不说,一个化瑕为瑜的巧雕作品,确实能给它的价值带来很大的变化。

但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要有一定的资源,让不好的料变成一件有特点的作品。

很多时候,一个差的料子,本身的料钱还没有工费高,所以就被垃圾料垃圾做的浪费掉了。

捡漏需要时间沉淀

收藏行业的各种捡漏事件,往往都是这样的:

在九几年甚至是更早,花几块钱、几十块钱买了一个在当时并不看好的作品,放到如今,已经价值百万甚至千万!

这种捡漏情况需要两种因素,一是大胆而且有远见,没有远见而且不够胆大的话,在当时可能没人会去买这些东西。

其次要有时间的沉淀。好的东西一定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真正显现出它的价值。和田玉行业也是同样。

有一位朋友,从他那里就能深刻体会这一点。在零几年的时候,朋友经常去和田出差,在当时他并不懂玉。只是看着比较好看,就花几百块买了一块籽料,后来就一直在家里放着。到如今,我们看到那块料的时候,感觉六位数已经是低估了!

这是捡漏吗?从某种程度上也是,但需要时间的转化。

捡漏从另一方面着手

此外,捡漏可以从一些不被关注的玉种开始。

比如一些皮色、玉质都很好,就是颜色不白的料子就被人们忽略在一边,其实这些料子性价比很高,具有籽料的温润细腻,价格上也要比那些白的籽料要低。在未来肯定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比如戈壁料,在几年前,价格可能相对来说还很低,但如今的价格也上涨了很多。

再比如一些好的山料,翠青、鸭蛋青等等都是一些异军突起的典范!

捡漏需要基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网上寻求不切实际的漏,其代表性的做法是,要求很高,要白的、细的、无裂、无棉的,最好带皮的,还必须要便宜的。

其实,捡漏的心不是不可以有,但并不是上面那种想要便宜买极品好料。捡漏要建立在经验和水平基础上才行,否则,要不然只能做个过客,或者被捡漏的结局告终。

要想真正的捡漏,专业的和田玉知识就像是敲门砖!而且无论哪种捡漏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

关于捡漏的故事也许就像吃药一样,也许每一位玩家都会有,只不过漏不同,捡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吧。那么你有没有什么捡漏心得要分享吗?捡的,或者是被捡的~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