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情绪”的玉雕创作理念,是指在玉雕创作时,着重局部效果的放大,通过局部细描来达到情绪的渲染。这种创作方式讲究局部的特写,并且往往通过局部细描来达到情绪的渲染,释放无限张力,让人过目难忘。       如何将情绪,将神的东西呈现出来?将人物面部作为视觉重心是比较不错的想法。让人物面部占据作品画面的绝大部分,如果严格按照人体比例去评判的话,这种处理方式很显然有失允当。但这种放大局部、突出局部的夸张化处理,却对主题表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不让人觉得突兀,或者感到不合理。也正是得益于这种面部情绪的放大,让我们能深入了解画面所塑造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体会到比画面更多的东西。那么,如何才能在玉雕创作中恰当好处地放大作品的情绪呢?这就需要玉雕师注意以下几点。       1、情绪与情绪的沟通最为有效

钟嵘在《诗品·序》中曾说过,“凡斯种种,感动心灵。”尽管这是针对诗歌的表述,但用在玉雕创作上也依然有它的合理性。所谓玉雕创作,实质上也需要对人的心灵有所触动,而不能只作为一种“器”而存在,应该是往“道”的路上走。       传统玉雕囿于政治的原因,给创作者自我表达的空间并不大,对人性的自我抒发也显然不够。造就的结果很明显,那便是人物题材的创作均偏向于类型化。关公表现忠义,钟馗表现正义,仕女表现柔美和伤怀。强迫自己从这种局面中跳脱出来,创作完全以情绪为主导,避免作品类同,即使面对同一题材,表达的主题也多样。这种创作,无疑更加鲜活,更具艺术表现力。希望观者可以很自然地与作品产生对话,能够触动观者的内心。情绪和情绪之间的沟通最为直接有效。艺术作品能够产生与欣赏者的对话,它就是成功的创作。

2、造型的简洁与细节的放大

如果说人物题材玉雕创作在内心拓展的方向已经迈出了巨大一步,那么外形上就没有迥异于他人之处吗?表面上看似传统,实际却并非如此,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和传统的明清玉雕风格完全不一样。比如明清总体风格是注重写实和繁复表现。问题在于,尽管写实,尽管繁复,它们绝对是局部的表现,不让人觉得琐碎。       我们很容易发现,即便外形的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但这种新的造就,恰恰还是通过面部情绪的展开为主,并没有偏离“放大情绪”的核心要旨。或者直白点说,正是因为放大情绪,才造就了新,造就了陌生感。这很好解释,“情绪”表现在面部就是具体的“形”,表现在思想中就是抽象的“神”、“意”。

3、玉的情绪与主题的情绪

尝试解读玉的情绪,所以不会预设很多条条框框,更不会让玉听命于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意念,那等于扼杀了玉的个性和生命力,人和玉的地位均等,一件作品里,玉的情绪和人的情绪必须能够合而为一,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再举个例子,在创作动物题材作品的时候,对于动物的情绪,也是要把握的,只是通常被我们所忽略而已。把动物的面部突出出来,对于观者而言,实际作用和观看人的面部并无差异,马的俊秀、隐伏的桀骜都在昭示着内在的不凡。如果换作是表现身体,除了能突出劲健和丰腴,对于马的气质表现,究竟还要逊色几分,不如表现头部那么直接有力。龙和大象完全不用赘述,龙的年轻气盛、大象的雍容贵气,瞬间就能传递出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要义。所以,事实再明显不过,对于有生命的事物而言,有且只有关注面部情绪,才能拓展它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      历史源远流长的玉雕艺术,生产过无数技艺巧夺天工的器物,趋近完美的造型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情绪派”的创作也是一种思路,可以让我们重新回到艺术的本源,去对精神和心理层面的东西进行表达与找寻,以平实的姿态实现玉和人之间的沟通,反而会开拓玉雕今后发展的空间。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