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法则很公平,把物就只当器,它就给你反馈僵滞,让人不舒服;把物当成感情的寄托,它就会给人源源不断的舒心与畅快。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人与物之间,一定是可以沟通的,关系也从来都是相互的。”这是瞿利军在其著作《流风回雪》中写下的话。

三十多年来,瞿利军以心御器,用感情、用人生经历进行创作,方使得一件件玉器熨帖、舒心,书卷气质扑面而来。瞿利军治玉涉足广泛,他游刃于繁和简之间,文质并重,既能驾驭繁巧华丽的白玉双层薄胎瓶,亦能以薄意浅雕的吴门山水寄兴抒怀,更能在情之所至之时,仅仅做一片羽毛,冰清玉洁,飘然欲仙,以宽慰人生。

雅昌艺术网走进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瞿利军的工作室,听他诉说文房清供里的士子风范。

雅昌艺术网:瞿老师您好,今年的子冈杯您将呈现怎样的作品?

瞿利军:今年的作品是一套放在文人案头的雅玩,分别采用了多种材质进行制作。

首先是一件青玉的香几,香几上方为一件青玉香炉,香几与香炉是整雕,并不分开,在历史上,瓷器和铜器上都是有连体的。以前我们用玉制作 香炉和香几大多是分开的,现在尝试一下连体的。香炉和香几都采用明清时期的风格。

接着是一方墨玉的砚台,采用四方的规整形制,砚台的侧面刻以诗文;一支白玉制成的毛笔,笔斗用墨玉镶嵌,笔毛则用狼毫制成,它是一支真正的毛笔,可以掭墨书写;接着我又用枣红皮的籽料做了一个笔架;用青花料做了一件水盂;用碧玉做了一对镇纸;最后再用白玉配了三枚文人闲章,加上一枚寿山石印章做点缀。

雅昌艺术网:为什么采用了多种材质的组合?视觉上看起来很丰富,如同一场夜宴。

瞿利军:每一种玉材色泽不同、软硬不同、性情也不同。我想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反映出不同材料的个性,把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以直观的、实用的形式来展现。这件作品将各种技艺融汇于一炉综,包含了器皿、山水、诗文等不同形式的制作技艺,。

文人书房系列以前也不乏有人做过,但往往采用整套同样的材料,例如一整套白玉,或者一整套青玉。但我想,仅用一种材料难以体现每种文房雅玩的个性。

每件小文玩气质不同,韵味也迥异。我希望物尽其用,使每一件的材料和器物本身之间产生精神的勾连。例如香几、香炉采用青玉,是因为青玉质地极其细腻,用来焚香以冥想,久而久之会焕发出古朴的光泽,有一种岁月磨洗后的沧桑感,毫无脂粉气,毫无生涩火气,有幽邃之风。器以载道,创作香炉还是要表现香的内涵,要体现“和”、“静”之美。

砚台用墨玉来表现最妙,砚台在铺纸研磨之后,墨迹往往沁入玉石,会使墨玉更加润泽,凝重。假如使用白玉,就会留有漆黑的一团,不免难看。此外,墨玉最适合雕刻诗文,色泽暗沉反而增添了一丝古意,有了摩崖石刻的金石味;这方砚台的造型极为简素,我没有雕琢成端砚、歙砚的经典造型,是希望让赏玩者留意,它依旧是一块美玉,并非石制之砚。

image

笔杆用白玉是因为白玉温润,适合把玩,执管在手,亲切可人。为了防止墨水沾染到白玉上,所以笔斗部分就采用了墨玉。黑与白的组合,恰似中国文化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念,一如中国书法中刚柔、徐疾、张弛、疏密、圆与涩、焦墨与飞白等相对却又共生的概念。

笔山是文房当中最浪漫、最有想象力的物件,古人往往将其想象成琼岛仙山。所以我采用了档次最高的籽料,原籽给我们圆敦敦的厚实感,做成异形的小山,以枣红皮色对应秋山之景,平添两棵小树,点缀一座歪歪斜斜的草亭,别有山野逸趣。

我曾说,相较于“笔洗”,更乐意称其为“水洗”,中国人似乎对水更为钟情,即使你是一个极端理性的人,也会享受在水中悠游自在的感觉,你也会对着墨在水洗中慢慢淡开的景象入神。自古以来,水便是中国人崇拜的对象。

如果说书写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研墨、掭笔是对即将来到的思想的敬礼,那么洗笔则是对已经存在的思想的思索和超脱。中国人对洗笔这一环节一直很重视,不能马虎了之,因此对于书房内盛水的器具的艺术性追求便顺理成章了。

对于水洗,我采用了青花料,青花料本身的纹理就像墨汁在清水中晕散开来的效果,在一清与一浊之间,完成了水与墨的交融,人与书的精神沟通。

最后是闲章,印纽精雕细琢,印身素净简朴,下层的基础承载了上层的美轮美奂,艺术也正如此,正是在现实生活铺垫中才得以升华。在子冈杯上展示的时候,我用一张宣纸铺垫在整套作品之下,轻轻洒落几点墨迹。有两枚闲章是自然倾倒的,它盖过朱泥,宣示着一件书画已然完成,而它们的主人此时此刻该是怎样的心满意足呢?是“我醉欲眠卿且去”的憨态?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恣肆?留给观众慢慢遐想。

雅昌艺术网:这套作品有什么样的技术难度吗?

瞿利军:技术于我,已没有难度。若说难处,在于驾驭每一件器物的造型、大小、气度,它们不只看单件,还要组合来看。砚台、香几、香炉的做法,都是“有谱”的,这般雕琢的技艺,是我师父的师父传下来的,一直这样做,它包含着苏帮玉雕的师承,包含着中国文化的道统,需拿捏得当。

雅昌艺术网:今年的作品算很传统的题材,去年做《羽化凡尘》这样的作品精神跨度比较大,你如何掌握创作中新与旧的选择?

瞿利军:从事玉雕三十多年,我并不喜欢专攻一项,自己的思维比较活跃,也是个性使然,有兴趣爱好去尝试很多种类。做过大型的双层薄胎器皿件、厚胎器皿件、也做过文人山水的独籽、牌片、雅玩……每一种形制,每一种类别都在做,并且不停地、不间断地在创作器皿件。

现在年纪渐长,会有创新的作品自然生发出来,也是生理心理的变化所自然产生,所以我不会为创新而创新,为创作而创作,也不会盲目追求系列作品,偶尔灵感来了,也会做一件《羽化凡尘》这样的作品。

苏艺天工大师系列——瞿利军玉雕作品展

每一件作品都是我个人风格的体现,不局限于某一件,而是每一件都有自己的烙印,但我并不把个人印迹刻意强化,也不刻意弱化。刻意去强化或弱化,显得动机不纯。艺术家应该天马行空,不应该被贴上标签。

我的朋友,英国玉雕艺术家安大陆对我说,在他们那里,艺术家更是随心所欲的,今天可以用碧玉雕刻,明天可以拿石头雕。国外也有很多的艺术品收藏家,但如果违背艺术家的意愿做强制的订件,那么艺术家就和藏家一刀两断,不再做朋友,否则人极容易变成钱的奴隶。艺术家要保持一种坚守的态度,倾听内心的声音,对待工作、对待人生也应有如此态度。

在子冈杯的平台上,我们能和全世界的玉雕艺术家切磋,已经很满足,该拿什么形态的作品去参赛呢?我想还是要表达玉的精神文化,表现玉材之美、否则就违背了玉雕艺术从古至今的文脉传承。

雅昌艺术网:谢谢。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