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近照

【人物名片】杨曦,号南石,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专业学校。1983年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1992年离厂成立个人工作室,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齐门路172号,杨曦的玉雕艺术工作室。走进这里,吸引人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玉雕精品,更有一种为“苏作”玉雕注入新生命的创新之力。

在苏州玉雕行业,杨曦的作品常常引人瞩目。他善于把独到的创意和温润的玉石巧妙糅合在一起,使得作品具有“独到”艺术气息。杨曦说,对于苏州玉雕行业而言,技法早已不是问题,一件作品在同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靠的还是创新,创新会引领苏作玉雕前行。

传统工艺中触摸“艺术家”梦想

杨曦的工作室,无论是装修风格还是玉雕作品的摆放都在细节上精益求精,传递着与主人修养一脉相承的气息。

当杨曦还是懵懂少年,梦想就已经十分清晰:当一名艺术家。为了接近这个梦想,他认真学习素描,并进入苏州工艺美校深造。毕业后分配进了苏州玉雕厂。这一份稳定的工作却让他颇感困惑:玉雕是工匠的活儿,离艺术家的梦想不会渐行渐远吧。

没料想,这份工作迅速让杨曦受到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熏染,他感觉玉雕可不是简单的工匠活儿,自己所接触到的古玉不单技法超群更是构思巧夺天工。

在玉雕厂期间,杨曦也仿制过子冈款的玉牌,其中一些精品让他至今难忘。在他的印象中,那些玉牌比如一个人物,细小的脸都做得非常精细,刀法流畅,底章平整,浑然天成。也就是那个时候,杨曦明白,如果坚持做好这一行,只会越来越近地触摸到自己的梦想。

对杨曦触动最大的是得到了一次去上海玉雕厂学习的机会。当时苏州玉雕行业与上海玉雕行业已有很大差距,学习期间,杨曦惊讶于上海玉雕作品的精细,无论是设计者的绘图能力还是工艺表现力,当时都远远走在苏州前面。杨曦非常认真地向上海玉雕前辈学习取经。回到苏州,杨曦拿出了汇报作品《精卫填海》,在苏州玉雕厂引起轰动。

1992年,已经在玉雕厂工作10年的杨曦选择了离开。为了成为一名艺术家,他需要在更广阔的玉雕天地里驰骋。

独特风格引发模仿热潮

当年,伴随世俗化的审美,苏州玉雕的题材往往千篇一律,表现手法也简单匠气,落入不断重复和仿古的怪圈。

传统玉雕停滞不前,属于时代特有风貌的作品罕见。在这样的背景下,杨曦开始以艺术的理念来制作玉器,一改传统玉雕的陈旧匠气。

杨曦创作了现代意味的《虎圈》

1994年,杨曦创作了很有现代意味的《虎圈》。玉圈中,一只圆雕的老虎四足矫健,张牙露齿,回首处不怒而威,生动有神。问世后,苏州玉雕界一度出现模仿热潮。1997年,杨曦的作品《风雪夜归》又震动圈内。在这件作品的玉石里,分布着斑斑白花,这是颇为密集的瑕疵,碰到这样的玉石往往会让一般人头疼,可杨曦只在右下方辟一小角,雕出虬曲的松树下童子伸手引路,老者骑驴扬鞭,那斑斑白花幻化成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飘下。巧妙的构思,细腻的手法,令几乎每个看到《风雪夜归》的人都拍案叫绝。

杨曦的作品《风雪夜归》

那个时候的杨曦已形成了许多带有自己“印记”的艺术符号,蝙蝠、金蟾、龙……都有个人的“面目”,成为独创的意象。他当时的作品个人特质鲜明,十分具有表现力,直到今天还在被许多从业者模仿参考。但杨曦并没有满足,在他看来,这些都还是传统的表现手法。

希望寻求突破的杨曦,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最佳创作思路——虚实结合、简化具象。也就是用艺术设计思维,取代传统工艺雕刻纯粹写实的模仿式制作。

从此,在贵重的和田玉牌上,杨曦不再刻画诗文图画了,他以平面设计理念,将剪纸艺术的表现方式引用到玉器中来,创作了《凤穿牡丹》,在玉牌上大胆镂空,而且镂空处是一个凤凰的形状,形成了独特的不同以往的艺术效果。最为典型的是《江南水乡》系列玉牌,镂空处是桥,是花窗,乃至是老屋的轮廓,用极简的手法与实景产生互相呼应的效果,使作品十分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杨曦《江南水乡》系列玉牌

创新要符合时代审美眼光

杨曦的玉雕创新路上,有句流行语恰恰可以形容: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体现杨曦创新思路的是近年的作品《观音》系列,有时是一张脸,有时是一只手,有时候只是一个侧影,杨曦在这单个题材中游刃有余,不断开发出互不重复的新作,各种艺术手法也不断在这个同类题材中出现。创新过程中对潮流的引领,正带给玉雕界极为正面的启发——玉雕的艺术性表达,已成为苏州玉雕行业正在共同追求的方向。

杨曦创新思路的作品《观音》

师古而不泥古,这是杨曦对自己的要求。

杨曦认为,创新,就是要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眼光的作品,吸收中国几千年玉文化的精华,巧妙合理运用传统题材,创新的动力才能源源不竭。

在杨曦的艺术世界里,只有用玉这一特殊载体来表达个人的情感和个性,才能做出好的作品。而这种表达则应得到当代人的审美认同。在他看来,生活中的许多题材,皆可为玉雕所用,在娴熟地掌握各种玉雕技法之后,玉雕从业人员更应注重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

如今,全国各地的玉雕工作室,玉雕作品大多是玉雕家设计,而由工人制作完成。可杨曦仍然长期坚持自己设计且亲手制作。他认为,亲手的琢磨,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也有利于在制作过程中迸发灵感。

从业数十年,杨曦见证了苏州玉雕业的发展和进步,他认为一些优秀的青年玉雕家脱颖而出,无论是玉雕技艺还是创新能力都在逐年提高。在他看来,苏州玉雕业的创新意识还是走在全国同行前列的,但创新的力度还要加强,因为对于玉雕而言,技术提升是有限的,而艺术空间则永无止境。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