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生大师曾任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1988年由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成为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特级工艺美术大师。
       李博生大师把玉看成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雕琢着玉,同时玉石也在扶正自己的言行举止,雕琢着自己的人生。

      李博生大师在玉雕生涯中始终怀着崇敬与膜拜之心去感悟玉石的美好,以文化内涵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他认为:“从起先单纯的制作,到后来逐渐了解到玉雕中来源于民族文化之根、文化之脊梁、文化之母的文化内涵,觉得眼前大门一下子打开了,汪洋大海都展现在面前。”于是,他把刻着“玩石人”的印章一锤子砸掉,重新改为“敬石人”三个字。
      李博生大师动情地说:“凡是能刺激我的、我能感悟到的东西,我都以玉雕的方式传递给人们。现代玉雕更需要体现主观个性的思想,而不仅仅只是强调共性与客观。所以一代一代做玉的人还有一个任务就是保证传承和创新,这是值得玉文化传播者去做的工作。”

      李博生大师经常说:“治玉是一门艺术,从璞玉到精美的玉器不仅需要精湛的雕刻手艺,更加需要治玉之人用心去创造,只有用心理解才能创作出精品。

关于玉文化的传承,李博生大师补充道: “从新石器时期到现在,玉文化有上万年的历史。在这条历史长河中,玉文化从未间断过,希望大家能够正确地认识传统观念,而不是局限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以全程观念来观察、关注玉,你就知道从过去到现在、现在到将来,会怎样流传下去。”

 李博生大师作品构思精巧、取材广泛,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又有崭新的超前意识,雕琢细腻,生动传神,小中见大,大中求精。李博生大师之所以可以创造出如此精美的作品,正是由于他将“做玉”的精神运用到了减法造型的玉雕中。减即是加,带有加的思想去塑造减法的禅意,即是加减之间无处不禅,处处有禅机。 

李博生的师傅王树森先生曾告诉他做玉的真谛:“你看一块玉石像什么,就把它琢磨成什么”。这句话字里行间流露着“道”的思想,道可道,非常道。李博生大师一直遵照师傅的教诲,并达到了因材施艺的雕琢境界。“每件璞玉都是不同的,不能如同工业生产一样千篇一律批量生产。”李博生一直在强调,“治玉”是做“活”,而不是做“货”。 image

 “我是幸福的,因为我自己的信仰和专业都在同一件事情上,那就是做玉。”李博生大师说,“一个人一生做一件事情足矣”。这些是李博生大师做玉55年的心得,他认为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非常幸福的。他不但没有后悔把自己的青春时光和一生精力用于做玉这件事上,反而认为在自己雕琢玉的同时,玉也琢磨了自己。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在创作过程中也学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哲理和处事原则。这是一个互为琢磨,互为完善的过程。

翡翠雕件“开天辟地”

image

      能够得到这样的人生感悟,不是每一位治玉人都能够做到的,必须拥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才能达到真正理解与欣赏玉之美。正如李博生大师所说:“做玉时间长了,已经形成了互动状态,可以互相减毛病、去缺陷。正如佛家曰:‘修心补相’,放下内心的杂念,修心,静心,渐渐弥补自身的不足。” 

image

       治玉人应该是爱玉、懂玉并且会赏玉、琢玉的人。只有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与自己的精神有交流,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李博生大师说过,治玉人心中一直有个主心骨,那就是替他人祈福。达到这种境界,想不创造出精品都很难。

image

image

李博生大师到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进行全国高校巡回演讲。经过近三个小时生动风趣的演讲,李博生大师为我们清晰解读了对玉石的正确认知,还赠予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格言和治玉感悟,让大家获取了非常宝贵的知识,受益匪浅。我们共同祝愿李博生大师宝刀不老,健康长寿,为弘扬中华玉文化再创辉煌! image

李博生大师为同学们签名并惠赠良言

  image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