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又:“上德若谷。”王弼注:“不德其德,无所怀也。”后以“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虚心,心胸开阔,所谓“大盈若缺,大智若愚。”

白玉《三足双炉》 宋鸣放作品

中国玉石雕刻大师宋鸣放正是以内敛的心境、博大的胸怀处对在于玉雕行业的35年间。自1975年学满出师正式进入玉雕领域后,宋鸣放从未松懈对炉瓶器皿类玉雕技艺的磨练与追求。1980年刚满23岁的宋鸣放在首届全国玉雕比赛(炉瓶组)夺冠,参赛获奖作品“两环香炉(岫玉)”成为其踏入玉雕行业的立名之作。在此之后宋鸣放的雕艺历程更连获殊荣,作品连年荣获中国轻工部优秀创作奖。更在1993年中国玉雕艺术协会举办之“首届玉雕艺术精品评比赛”中,五件参赛作品得奖四件。人们总会觉得年少易轻狂,对于当时30刚出头的宋鸣放来说,屡获佳绩的确容易让旁人疑惑过多的赞誉与褒奖是否会让一个年轻人迷失?《道德经》中“虚怀若谷”的真谛是圣人的胸怀空虚如天地山谷间的广阔、深邃、无边无际。低谷易被充满,高岭易受风化,只有汇小溪、纳百川才能成为江海湖泊。玉石雕刻是一种需要沉稳性情,沉淀生活,沉积阅历的技艺,宋鸣放一直就知道倨傲自得的危害所在,所以他对自己从没有过自满,胸怀传统谦卑前行,怀古若虚。

《朝官炉》 2011年中国玉器‘百花奖’铜奖作品 宋鸣放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地区玉雕从业人员已逾2000人,花色200多个品种,炉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鸟、走兽和天然瓶渐渐形成为著名的“海派”五大类雕刻品种,其中炉瓶器皿类又成为海派玉雕最具标志性的创作。海派玉雕久负盛名的传统经典代表品:三脚香炉、四喜炉、五亭炉、天鸡对瓶、端炉、羊尊、犀牛尊等等,在中国玉雕行业中已有很高的声誉,并以“规矩、对称、端庄”盛誉海内外。

行业压力与市场机遇同时摆在了宋鸣放的面前,“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左传 • 成公八年》)宋鸣放在吸纳广言、博采众长时对于基本技艺的原则从未有改变,始终坚持运用各类玉石的天然形状和不同色泽,因料设计、因材施艺,汲古而不泥古的作风独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作品以“巧思、细腻、精致”的独特风格淋漓展现玉石之温、纯、柔、雅的品质,往往在似乎的不经意间流露出返璞归真的那份优雅。

炉瓶器皿对于玉料的要求极其讲究,选料难度大,市场风险大。但是宋鸣放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过程通常是一气呵成,对于器皿最为讲究极致严谨的线条要求、比例要求、对称性要求、造型要求、纹饰要求等等似乎一点也难不住这位大师,每每不经意间凸现出原料最美、最精华的部分。与戴永才、瞿惠中、李玉华、蒋大雄、钟建林和韩永年创制的海派炉瓶器皿,以用料讲究,作品板扎、严谨又不失动感、精细秀美的特色,成为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和传统的类别,被冠于“七君子”之美誉,同时被称为“功力派”的杰出代表。

《白玉竹尖壶》 宋鸣放作品

新旧世纪更替的十年间,宋鸣放始终沉默于玉雕行业内,潜心钻研技艺,不为身边浮华所动。终于2003年重回公众视线,在当年“天工奖”评选中“白玉瓜棱壶”、“白玉雁壶”两件作品一举拿下银奖、最佳工艺奖两项大奖,与一同参赛的“白玉飞虹贯日壶”一起被收入于次年出版的《2003天工奖典藏》。2004年“白玉福寿罐”、“白玉羊头瓜棱壶”两件作品又获“天工奖”铜奖及作品优秀作品奖。更难能可贵在2005年“天工奖”评选中,参选三件作品“白玉竹尖壶”、“白玉载来花甲”、“白玉龙凤瓶”分获金、银、铜奖,其间“提梁壶(白玉)”、“竹节瓶(白玉)”又连同获奖作品一起入选06年出版的《2005天工奖典藏》,之后作品连年屡获大奖不胜枚举,个人综合实力可见一斑,非同凡响。宋鸣放设计创作之作品以精湛高超之玉雕技艺深受藏家喜爱,在海派玉雕界享有“炉瓶代表人”之称。玉石雕刻界的前辈们对于宋鸣放的描述是“雕刻天赋与生俱来,对炉瓶创作很有灵性、很有感觉。”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