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改革开放的转折年代,在这一背景下,我一手操办成立了八坼玉雕厂。原本八坼的手工艺行业可说是一片空白,不像藏书、光福有着良好的基础。藏书有雕砚、石壶,光福有木刻、核雕、刺绣等,光福玉雕亦起步始于七十年代。而八坼,不具备这些传统手工艺的基础。
  

第一代的八坼玉雕手艺人是在1986年。首先来到苏州玉雕厂仿古车间接受培训的是尤春荣等三人。他们既学雕刻又学习设计,责任蛮重,担当了开路之人。随之我调派了玉雕厂里八位老师傅前去传帮带达半年之久。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一年时间,八坼玉雕厂就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成为苏州玉雕厂的联营厂,主要加工仿古玉器。要论技艺,单一品种也接近苏州玉雕厂的工艺水平了。这些奠定了从无到有的八坼玉雕今后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基础。
  1987年,我离职创办了自己的玉雕作坊,在我的引导下,尤春荣带领女朋友和妹子来到我手下,继续仿古玉的学习和深造。一年有余,技艺进展甚快。后回到八坼,自己创业从事仿制古玉,这是八坼有史以来第一间个人玉雕手工艺作坊,至今亦有近三十个年头了。期间我常加以关注,指导和讲解琢制古玉必须领会的“线的艺术”、“抽象思维”、“审美心理学”、“装饰文化”等诸多设计要素,强调“雕玉先雕人”,要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准。
  在九十年代,尤春荣为我加工产品多年,学到了“以形为心画”的设计理念,加以继承与革新,实现新旧之交融。旧”是文化的传“承,而“新”则拓宽多元文化设计形式。在交往过程中,他常将自己的想法征求我的意见。他亦坦言:从一个小学教员成为手艺人(工匠),原本对艺术美学一窍不通,经过近三十个年头的历练,体会到一个工匠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尤其对仿古玉雕的美学观,要有一个明确方向,因此长期锁定汉代玉雕的气韵并视作推动力。的确,自他爱上这一行,可以说从未间断过学习汉代玉雕,以苦干勤练来修炼自己,完善技艺水平。
  名不见经传的八坼玉雕,现已深受爱玉玩玉者推崇,甚至有玩玉者常与其探讨器能载道的学问,这样的探讨保持至今已有五六年之久。


  仍在书写八坼玉雕文化的尤春荣,近日来看望我,十分喜悦地说道:“虽然当前玉雕处于低谷期,但我丝毫没有感到寒意。”无论高潮或低潮,只要主观上正确对待就行了。他始终怀有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驱,体现了一个工匠的质朴精神。
  尤春荣从未离开八坼,深居简出,认真思考着手中每块玉料的塑造,全身心的投入,其实同时也在磨砺着自己的心志。从乡间走出来的工匠更体现出淳朴的性格,还有对手艺的执着,这是工匠精神的本质所在,而八坼第一代玉雕匠人构筑了自己的玉文化田园中,正精心浇灌培育,使其香飘久远。造物早就是一门学问,人生也讲究艺术。我仿佛阅读原始工匠从农耕时代传递来的远古信息。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