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四月,莺飞草长,在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位于懋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北京博观艺术中心里人头攒动。一位中等身材、温文尔雅的中年男子正在玉器展柜前言语温和地为来宾讲解着一件件玉雕作品。他,就是来自苏州的中国玉石雕刻大师蒋喜。这位儒雅而内敛,有些不善言辞的大师,让人们很难把他与展柜里那些浑厚大气而又清新高雅的玉雕作品联系起来。可是一提到玉器,他却侃侃而谈。是什么吸引这么多人驻足于此.原来这里正在举办“‘苏艺天工’—蒋喜玉雕展”。

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主办,中国收藏杂志社、北京懋隆文化产业创业园、北京博观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本次展览,展出了蒋喜数十年间创作的玉雕精品90余(组)件,而这也是蒋喜继3月10日在苏州博物馆成功举办“‘苏艺天工’之蒋喜玉雕展”之后的首次进京展,能在北京一睹这么多的苏作玉雕精品,这让不少玉雕爱好者、收藏者欣喜不已。

据了解,“‘苏艺天工’之蒋喜玉雕展”是苏州博物馆为当代玉雕大师举办的首个玉雕个展。在展览上人们能看到传承玉雕技艺的仿古作品“卧牛”、“龙纹璜”,古韵悠长又不乏十足创意的“天长地久和谐勒子”,还有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龙凤对牌”系列、“对镜理云鬓”玉梳系列等等,每一件作品无不让观者驻足良久,赞不绝口。

为了让更多人感受到蒋喜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情怀,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很有想法的玉雕大师,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阐释中国玉雕和玉雕文化的。

《中国收藏》:在不少人眼中,传统与现代很难绝妙地融合,可是您的作品却给了我们完全不同的答案。

蒋喜:在这一点上,可能跟每个人的性格和追求有关。我们苏州的玉雕师有数万人,但几乎没有两个人在琢玉时的想法完全一致。每个人的修养和积淀不一样,他在创作中的侧重也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比较重视传统,也在摹古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当传统学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任何一个有追求的人自然而然都会想要去尝试着创新。所谓学古而出古,这是必由之路,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一再地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毕竟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不想被淘汰,就必须去适应,去变革。 

《中国收藏》:传统玉雕有京作和苏作之别,您怎么看待他们的不同.

蒋喜:南北流派之分是从清代中后期以来形成的概念。一般说来,北京的玉雕为皇家服务,多是立体器物,作品往往大气、不惜工料。而苏州的工艺,多雕小件器物,特点是造型精巧,做工细致,注重神态,图案精美。在我看来,地域风格的形成与过去的狭小、封闭、信息传递不畅有关,也与所处的地域文化有关。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全球都是艺术村,文化更是零距离。我从苏州到北京,坐高铁只需要5个小时,显然传统的南北之分已然不存在了。至于会不会形成新的地域流派,在我看来更无可能。当前各家之间主要看玉雕的创意与设计,比雕刻者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艺术家的个人特色必将逐渐突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较而言,传统的苏州的玉雕比起京作玉雕会演变得慢一些,风格特点保留得会长久一些。而这也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剧烈程度所决定的。

《中国收藏》:您的作品包含了多种艺术文化元素,为什么会把这些都融合在一起呢.

蒋喜:艺术是无国界的,各个门类都是相通的。为此我曾经专门在北大进修,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课程,比如说怎么去欣赏音乐,让我受益匪浅。你说玉雕与音乐有没有关系,肯定有。所以玉雕做到一定程度要触类旁通,要善于“借势”,就如同中国园林中的借景。久而久之,你的作品就会呈现全新的风貌,可以说,你借鉴的多少造就了你的作品丰富的程度。

《中国收藏》:现在有的人对玉的材质很重视,也有人对工更重视。您怎么看待工与料的关系.

蒋喜:古人说:美玉不琢。这是从材质的角度来强调的,主要关注的是原材料的自然美。重料而轻工、重工而轻料的观点我都不苟同。普通玉料,经过大师的雕琢,它也可以身价百倍。而好的玉料,经过艺术的加工赋予它文化的内涵,那更是一件“内外兼修”的上品。所以,从根本上说,没必要将雕工和材料对立起来。事实上,重视工与重视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话题。

《中国收藏》:我们发现您的作品让人击手称赞,您的玉雕作品的配饰也极为考究。

蒋喜:我这个人总是想法很多。每一件作品,我力求将其完美地展现出来。为此,我的作品中除了玉雕本身之外,人们往往还能看到一些“装置艺术”,这些反而可以提升玉器的整体内涵,以弥补因材质和技艺所造成的某种缺憾。

比如说,用玉雕作品来表达时间和空间。传统的玉雕雕刻出来的东西往往是很写实的,那么如何来表达抽象的意境呢.这件《四灵六合》摆件就是试图通过一个装置的拼合来表现时空,中间的青玉玉琮仿良渚时期的玉器造型,它竖立在一个紫砂做成的古代祭台上,四周的四件白玉章料造型分别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来表现东南西北,这样就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单元。

还有这件《美石三宝》(汉蝉、翁仲、猪龙),我为它们专门设计了一个展示装置,用一组电影胶片来展示中国玉文化的发展历程。电影胶片上展示的是从最早的良渚文化开始一直到民国时期的代表性玉雕,而民国之后的部分是一片空白。为什么.要留给后人来雕刻与书写。其实这些都是我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也是我希望在玉雕作品中来表现的。

《中国收藏》:古人说君子如玉。玉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生活中被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境地,但是今天显然大不相同,那么您怎么看待玉雕在我们当代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蒋喜:在上古,玉是一种通天感地的媒介。在汉代,玉成为人格化的精神符号。可是在今天,这一块美玉已经蜕变成金钱和财富的象征。一块羊脂白玉价值几百万元,人们或佩戴、或把玩,说明了拥有者的财力,这并没有错。但是,玉雕并不仅仅只代表着财富,它还是一种文化语言和精神的象征,凝聚着国人数千年的文化记忆。因此,它必须融合东西,贯通古今。而这,也是我们当代玉雕师所要追求的目标,即如何把传统文化在当代运用好。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