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玉痴乾隆皇帝因为对玉石的喜好,直接推进了当时玉雕人才的发展。随着宫廷活计的大量增加,进入宫廷造办处的苏州雕刻工匠数量达到空前,人数渐臻顶峰。于是,在造办处有这么一位苏州玉工可谓是乾隆皇帝在玉石鉴赏方面的“老师”。

懂古玉,能巧匠

今天的主人公是姚宗仁,清代苏州琢玉高手。姚宗仁的祖父和父亲都擅琢玉。雍正七年(1729)姚宗仁被选进北京,在宫廷造办处琢玉。苏州玉工在宫廷内这么多,为何独他受宠呢?给你们讲一个小故事:

乾隆皇帝对于古玉的认识在其御制诗及御制文中多有表现。作品内容是对古代玉器的赞颂、释源、述典,也表现出喜爱之情。恰恰姚宗仁对古玉鉴定方面有一点的造诣,在乾隆学习古玉的路上起到了指引的作用。

乾隆皇帝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作御制文《玉杯记》,是乾隆皇帝所亲身经历的发现伪古玉事件的真实纪录,此杯因工艺精湛,做旧也十分到位,使乾隆皇帝莫辨真假,以为汉代之物。文中记载:

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一天,乾隆帝在玩赏一件双童耳古玉杯时,发现玉杯表面附著一层类似粘稠粥汁一样的东西,形成磋手的凝结层,不知其为何物,便给玉工姚宗仁看。姚宗仁认出此杯是他祖父所制,接着讲了其父亲教授他的“淳炼之法”,即“染玉之法”。这段文字被刻于一件盛装白玉双婴耳杯的木盒内盖和一件盛装青玉双螭耳圆杯及托的木盒上。

姚宗仁所说的淳炼染玉之法:是需要找玉器上有瑕疵、不是很坚硬的地方;在夏季热而潮湿的时节,利用夜间正当阴气下沉阳气上浮的时机。没有瑕玷的玉器,因其质地坚硬,染色难以侵入,于是用金刚钻,钻出如蜂窝、钟乳状的坑孔,在上面涂上琥珀粉液并加以浸泡,用不大不小的文火,夜以继日地煮烤,必须经过一年的时间以后才能制成。现在的做伪者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染色技法,即使知道这种方法,也因为想要买货的人着急而想要速成,不能使用姚氏染玉法加工,速成法所染制玉器之色就如同泥瓦匠抹墙泥一般,完全不像姚氏制品。

宫廷玉匠的生活


姚宗仁能识料画样,又能帮皇帝鉴别真伪古玉。乾隆帝很赏识他,说“夫圬者梓人虽贱役”“不妨为立传”。如此玉雕人才不但没职务名称,反被称为与泥水打交道的乡巴佬“贱役”,可知在只有皇权没有人权的社会里是没有人格尊严的。

但因姚宗仁对皇帝辨玉有贡献,乾隆帝也想到为他立传,道也将其地位摆平了。至于一般玉工因设计不出画样或因制作工期长而被责罚、打板子的事也是有的。就如姚宗仁这样全能的玉工因延误工期也被罚了“钱粮”。这说明在天子脚下的玉工整天受到监视,提心吊胆的进行劳作。还不如在民间的艺人那样自由,可与官人绅士之流往来。

温馨提示:《中华玉网》推荐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为学习分享,不作商用!

相关商品